浙江一年級孩子厭學怎么辦?
金華一名家長告訴記者,她家孩子今年10歲,可是每次上學就是哭鬧著不想去,不想去。
我很奇怪,這孩子是為何如此抵觸上學?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孩子為何會有抵觸情緒?
為什么會有排斥、排斥、甚至是抵抗上學的行為?
作為父母,如果問我們的孩子為什么不想上學,我們可能也會反問自己,不想上學,但是看到孩子特別痛苦或者是拖拉磨蹭,我們也還是會煩躁不安、批評、責備、甚至打罵孩子。
當父母做到這樣的時候,我們才發現,我們是把自己當成了孩子的“鬧鐘”,我們用自己的權威、把自己的情緒傳遞給了孩子。
但是,我們是否反思過,為什么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在跟孩子溝通時,都是在用命令、控制、占有、挑釁的語氣,那孩子感受到的不是愛和尊重,而是恐懼和指責,那他就會漸漸地放棄學習,不再主動去探索,對學習也沒什么動力。
03
其實,為什么我們喜歡“總是”的說教、說教呢?
因為我們的潛意識中,總是“好像是”,總是“想”,不想“必須”,并且,總是幻想著“必須”。
那么,為什么我們的潛意識里,一直都是“應該”呢?
答案是“必須”!
我們總是習慣了對孩子說“應該”,而且總是想著“應該”,其實這就是潛意識里放棄了“自己”,是因為我們忽視了孩子的感受,是潛意識里沒有“應該”這個詞。
這是因為我們在潛意識里,總是希望孩子應該按照自己的標準去執行。
那么,當我們要求孩子“應該”的時候,我們自己的心情又是如何呢?
我們會被各種各樣的情緒裹挾,無論是喜悅還是難過,孩子都不會被我們的情緒牽著鼻子走。
而情緒也不會被牽著鼻子走,而是會被我們自己控制,讓我們因為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情緒而變得更加焦慮。
如何做到既能控制自己,又不給孩子添亂發脾氣呢?
03
1. 找到情緒的根源,讓自己不再被情緒牽著鼻子走
樊登讀書的創始人樊登說:
“在管教孩子過程中,最怕的就是父母在那些事情上總是想著替孩子作主,用自己的經驗來代替孩子的經驗,而把自己的人生經驗套用在孩子的身上,這樣的孩子因為感覺不到自己的力量,將來會更加沒有安全感?!?/p>
所以,當我們情緒上來的時候,要先深呼吸,給自己和自己說話的機會,看看能不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
當我們了解了孩子內心的訴求,知道孩子的需求,就可以慢慢等待孩子自己說出來的,這就是接納孩子的最好的方式。
2. 少一點期待,多一些鼓勵
清華大學曾對3000多名學生進行過一個問卷調查,在660名學生中,平均有2個以上的孩子是屬于“優等生”,而“差生”也是屬于那些比較難以捉摸、但內心充滿期待的孩子。
為什么會這樣呢?
每個孩子都有他不同的個性、性格和天賦,還有他獨特的生活方式、個性。
如果你的孩子屬于上述這樣的“優等生”,那么,我想你很可能對孩子的人生也有一定的期待。
但是,這個期待永遠無法實現,甚至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在他的《非暴力溝通》一書中指出:
當我們的語言傾向于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時,這種溝通方式會讓人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
也就是說,我們在不知不覺中,用語言表達出來的情緒,會影響孩子的情商。
而這種方式,將會代代相傳。
二、父母如何使用“非暴力溝通”方式,改善親子關系?
書中提到了7個非常有用的方法,并且每個孩子的情況都不盡相同。
其中有幾個關鍵詞,來幫助父母找到適合的溝通方式。
01
非暴力溝通
用非暴力溝通方式,能讓父母更容易看見孩子的內心。
1. 非暴力溝通:
很多父母會覺得溝通就是說話和吵架。
其實并不是這樣,人和人在交流時,如果能心平氣和地說話,就更容易理解對方。
那么在溝通時,父母的態度,態度很重要。
父母的態度對孩子的影響很大。如果父母在溝通時態度不好,孩子就會覺得父母的爭吵是因為自己做錯了,那么他們也就不愿意交流了。
另外,父母的態度對孩子的影響非常關鍵。
如果父母和孩子在說話的時候,態度很好,氛圍很好,那孩子也會效仿父母的做法,跟父母相處時,也會是同樣的態度。
如果父母本身很優秀,就不去在溝通時說了這些話,那孩子就會不愿意跟父母溝通,親子關系也就會越來越差。
父母要盡可能的多說一些鼓勵的話,少說一些打擊的話。
有些話不要對孩子說,尤其是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說,因為,孩子有自尊心。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58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