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看手機和孩子玩手機區別
1. 前者影響心理健康
每個孩子都是從父母那里學到的最重要的能力。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30天改善孩子沉迷網癮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第三類、幫孩子建立手機網絡使用規則:讓孩子在正常上學,正常完作業,正常作息,正常晚上交出手機的前提下,有界限的合理的使用手機網絡,這也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這是屬于民主智慧型。
父母做家務的習慣,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很大的影響。
前者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更加能夠給孩子帶來學習的積極性。
后者影響孩子的自信心、獨立性和創造性。
2. 沉迷電子產品,加深隔閡
孩子依賴手機,就是這個問題的普遍答案。
因為對孩子而言,是用來看手機、看電視來消磨時間。
如果父母沒有幫助孩子控制好,他就會沉迷。
因為孩子的好奇心是很強的,很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并且忍不住誘惑。
3. 影響親子關系
當孩子沉迷于手機,即使我們父母坐在旁邊,大聲呵斥,打罵,孩子也可能不吃不喝,也會偷偷摸摸、心不在焉。
還有很多孩子,會連續好幾個小時盯著手機看,或者是玩游戲、看視頻。
你不想讓孩子玩手機,自己卻又整天抱著手機。
這樣的情況下去教育孩子,孩子的情況下,會變成什么樣子?
我朋友小雅的兒子,才上一年級,但是因為每天手機、電視都離不開手機,跟他媽媽的對話就幾乎是這樣的:
“媽媽,我可以看手機了嗎?”
“可以呀!你這個姿勢看著好舒服多舒服!”
“媽媽,我就要看這個!”
“媽媽,你知道看手機對視力不好,你可以少看一點嘛!”
“媽媽,你可以多看點嘛!”
到這里小雅才會罷休。
“媽媽,你知道為什么要看手機嗎?”
“媽媽,可以看,我知道了。”
“媽媽,我可以玩手機了嗎?”
“你這個東西太貴了!”
“媽媽,我要玩一會。”
這樣的對話,是不是特別耳熟?
也許很多父母聽到孩子這樣問,會不假思索地說:“那你想啊,媽媽可以給你買,你先去玩一會兒,休息一下再給你。”
是的,當你看到這句話的時候,你是不是覺得很陌生,你可以這樣說:“我知道你特別想玩,但我希望你能夠在晚飯前把該做的事情都完成了以后再玩。”
可以這樣說:“我知道你非常想要這個玩具,你對這個玩具已經非常喜歡了。但是我不想讓你這么做,而且還有一些事情要做,你可以拿著這個玩具,來和媽媽一起玩,或者是我們一起玩一會兒嗎?”
只要是孩子自己對自己的選擇感興趣的事情,哪怕時間并不長,他們都會對自己的時間擁有充分的掌控感。
對孩子而言,讓他有掌控感的前提是“我要做完這件事情,并且做好這件事情”。
這個時候,孩子會感覺到,自己的主動權和控制權在家長手中,父母不需要過多的干涉,也不需要特別操心。
當孩子感覺自己有能力解決好這些事情,自己從中獲得足夠多的掌控感時,就會更有勇氣去面對以后的困難。
與此同時,孩子也會因為有了這些“掌控感”,逐漸地將自己的時間和注意力投入到“做題”和“思考”上,這會讓孩子的大腦產生更多的行動力,幫助孩子更好地自主學習。
幫助孩子做“調焦慮”。
心理學家周哈里提出了“心理免疫力”的概念,他認為,人的大腦具有一種叫做“多巴胺的神經遞質”的化學物質,能夠刺激大腦中的多巴胺的分泌,提升人們的情緒積極性。
當人面對壓力的時候,大腦會產生不同的化學反應,導致人們情緒的低落,從而產生焦慮情緒。
在中國式教育中,如果孩子本身壓力過大,在學校里學習成績不好,在家里父母對他的指責和指責,使他們產生了挫敗感和無助感,于是他們選擇了用網絡逃避。
在疫情中,孩子們在家上網課,成績也會受到影響。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60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