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敗厭學孩子?
把孩子的厭學情緒打敗,就要了解孩子厭學背后的原因。
如果想要改變厭學孩子,必須先了解孩子厭學背后的情緒和行為。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在厭學的孩子背后,往往都有一個問題家長。
這個厭學的孩子的背后,經常會有一個情緒不穩定、焦慮的母親。
小時候,孩子不會點外賣,母親就擔心孩子餓壞了;
下雨天,媽媽就擔心孩子不好好穿衣服,上學會感冒;
孩子寫作業不認真,母親就擔心孩子作業沒寫完,成績下降;
上了中學,孩子就焦慮孩子學習問題,考不上好的大學,找不到好的工作;
等孩子結婚了,就焦慮孩子生病了該怎么辦。
更焦慮的是孩子的學習成績,孩子的未來是沒有希望的。
你自己不學習、不提升,還指望孩子去努力嗎?
當然,這里指的努力,不僅僅指的是讀好書、成績好,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考取相應的大學,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有一份好的工作,過上富足的生活。
那些教育焦慮的家長朋友,可以看一看,有多少家庭,用逼迫、控制的方式去逼迫孩子學習?
大多數父母只關注孩子的學習,自己的生活、工作都不關心,還經常掛在嘴邊:
“你現在要好好學習,考上大學,我就給你買手機。”
然后就把這種焦慮埋在孩子心里,變成了壓力,積壓成了巨大的壓力,導致了孩子抑郁。
朋友之前的工作很忙,經常出差,很長時間都沒有回來,而他最近就很想念她的孩子。
經常聽到朋友說孩子學習太辛苦,考了年級第一,鋼琴十級,英語考了年級第一,…….
于是她每天晚上都會要求孩子刻苦學習,要孩子贏一百分,孩子只能考及格,不斷地被外界壓力壓垮,最后只好生病了。
還有一些孩子,孩子遇到問題就向父母求助,自己沒有解決,不求助父母,不求助醫生,也不求助老師,他們就會形成封閉的心理,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第三,不利于孩子的學習
長期處于壓抑的環境下,孩子容易產生厭學情緒,變得消極、萎靡,不愿學習,甚至走向極端。
這樣一來,孩子就會失去了努力的動力,就會慢慢地放棄學習,自暴自棄,從此一蹶不振。
第四,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
不少孩子因為情緒低落而選擇自殺,2018年,四川瀘州的一名17歲少年跳河自殺,所幸沒成功救治死亡。
據報道,河南瀘州13歲少年劉某,因在家上網課不認真,父母將其手機沒收,并指責他在家不學習,日夜顛倒玩游戲。
父親見孩子精神狀態不太好,就把手機沒收了,并責罵他整天在家不學習。
沒想到孩子居然說要自殺,父母嚇得不敢相信,在家不用學習,就敢往外跑了。
父母不敢相信,拿著手機從樓上摔下來,沒想到孩子會得抑郁癥,甚至要自殺。
上面這些事例,都是孩子厭學的導火索。
你的孩子厭學了嗎?
01
被父母傷害了的孩子
知乎上有人問:孩子厭學,是你最大的痛嗎?
很多家長都說:“不是我!我是孩子的媽媽。”
但從心理學角度看,這是為什么呢?
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層次理論,將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
生理需求:
包括食欲、睡眠、尊重需求、自我實現等。
安全需求:
包含社會關系、尊重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
社交需求:
包含社交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
尊重需求:
指孩子能夠被接納、尊重和認可,能夠在社交中發揮自己的價值。
自我實現:
是指孩子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能夠為自己的人生負責,能夠獨立自主。
社交需求:
希望能夠擁有團隊協作精神,能夠與同伴和諧相處,能夠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夠獲得良好的社會支持,能夠幫助孩子找到自身發展的內驅力,而不是因為青春期的叛逆而選擇放縱。
尊重需求:
這是孩子自我實現的需求,也是孩子與父母分離的需求。
自我實現的需求:
指孩子對自己有高度的認同感,能夠不斷地發揮自己的潛能,不斷地自我完善自己的行為。
孩子在家庭里受到父母的尊重和認可,能夠在家里得到適當的幫助和照顧。
而父母之愛本身就是偉大的,如果父母總是因為孩子的不聽話而對孩子進行批評指責,會打擊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覺得自己在家里沒有存在感,并且會覺得非常不快樂。
因此,作為父母應該多鼓勵孩子,而不是一味地否定孩子,甚至經常對孩子進行吼罵,那么孩子的自尊心就會受到傷害,當孩子陷入自卑的泥潭中的時候,就會失去對生活的熱情。
尋求外界幫助的依賴感:
成年人擁有更多的社交活動,擁有更多的朋友,而孩子的社交卻是很局限。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61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