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5歲的孩子厭學在家已經2年,問她厭學在家是什么感覺。她說在家里是自己想干什么都沒有干勁,在家可以呆12個小時,而在學校卻可能是10個小時,周六日是20個小時,周日,周日就是16個小時。
目前,因為疫情,沒有任何一種治療方式,像一些偏食會導致孩子身體出現問題,但是,這個孩子在學校里,也會吃一些瘦肉和豬肉,整體行為還是挺好的。
厭學,在大人看來可能只是孩子的一個偶發狀況,但是,對于一個本身就患有抑郁癥的孩子來說,就可能成為一個潛在的問題。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當然,這不是一個單一的問題,當孩子出現厭學的情況,往往還代表著孩子有一定的心理層面的壓力,在于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是否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孩子是否能夠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安全感。
但是,無論是哪一種情況,對于孩子來說,厭學都是相對應的,就像我們成人常說的“厭學”一樣,如果家長沒有及時的發現和糾正孩子的問題,厭學也就無從談起了。
所以,對于每一個厭學的孩子來說,首先要做的就是激發起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讓他有動力,然后再慢慢的提高他的學習成績。
當然,如果孩子實在是不愿意去上學,也不用著急,我覺得家長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引導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
二、解決孩子厭學的三個關鍵詞
在與孩子的溝通中,家長常常會發現,孩子是講道理的,而家長講的越多越好,結果卻是兩敗俱傷,孩子越來越沒有動力,越來越不想學習。
究其原因是因為孩子沒有找到自己為什么要學習,學習這件事只是孩子的本能,并不是必須要強制要求孩子去做,更加不要將其變成一種強制的手段。
我認為強制孩子學習和停止孩子的學習是兩碼事,因為孩子不可能脫離學習,也不可能做到自覺。
家長一旦放手,孩子自控力的問題將無法解決,還會影響親子關系的發展,與其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去壓制、控制孩子,還不如放手讓孩子去嘗試,讓孩子去體驗、去體驗、去犯錯、去成長。
而不是粗暴地強壓孩子,壓制孩子的想法。
只有在感受的基礎上,孩子才會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實踐去體會事物的因果關系。
試想,如果一個孩子自認為“學習無用論”,他可能一輩子都學不會。
那么,家長要做的,不是去禁止孩子去做“無用的事”,而是要通過引領、引導、引導,讓孩子自己去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從而去主動發現自己的興趣,這樣,才能在共同的堅持中,激發出孩子內在的積極性。
孩子在“媽媽教我的”之后,并不會在意當初的選擇之后,“自己選的路”“以后才能自己選的路”,而是想辦法去尋找自己的興趣,尋找出來的自我價值,以此來維持著自己的價值。
其實,內在的動力并不是來源于外在的動力,而是來自于內在的自我力量,即孩子內在的“為自己而努力”。
當孩子發自內心的想努力的時候,就是在改變自我的過程。
在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的時候,父母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多多關注孩子的能力,從生活中的小事,到他的興趣愛好,再到他能夠做的事,用放大鏡去發現孩子的變化。
這就是對孩子最好的培養,能夠發現孩子的亮點和興趣,并且可以在不斷放大的過程中,培養出孩子的自信心。
這就是“莫不自勝”,父母要善于發現孩子的閃光點,經常鼓勵孩子。
讓孩子有一個對自己有信心的人,這才能讓孩子真正地接納自己,成為一個自信的人。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64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