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教育孩子厭學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循循善誘。作為父母,首先要明白,教育孩子要講究方式方法,不要硬碰硬,父母要學會正確地與孩子進行溝通,將孩子當作一個有思想的獨立個體,用一種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讓孩子產生學習的興趣。
一、何為“厭學”
厭學是指學生對學習負面情緒的統稱,是一種對學習負面情緒的統稱。心理學研究表明,從10至12歲的孩子,他們厭學情緒的表現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加重。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小學生厭學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學習負擔越來越重,越來越多的孩子覺得自己不能夠承受學業上的壓力,而不是學習本身。孩子會產生厭學的情緒,逐漸放棄學習。
2.家長要求過高,孩子達不到,家長更加“嚴格”。有些家長經常會對孩子說:“你要是考不上學,看你怎么辦?”或者說:“你再考這么點以后就要復讀,再考不到100分就要怎么怎么怎么樣!”這樣的話語,會讓孩子因為害怕而恐懼,覺得自己真的考不好,在考場上胡亂說話,無形中給自己的心理暗示是:“我這次考不好,我就不去上學了。”
3.學習目標太高,與自我期望過高,自卑心理嚴重。
這些孩子一開始進入學習狀態很不適應,上課時會經常走神,會有很大的壓力。隨著考試次數的增多,他們會逐漸對自己有了懷疑。尤其是到了高三的時候,有些孩子會因為擔心考不好而不敢回家,即便自己因為沒有復習而導致了很高的成績,也不敢回家告訴父母。他們害怕父母擔心自己的成績被父母所批評,擔心父母失望、否定自己,于是他們干脆遠離父母,選擇逃避。
4. 看重自己的學習成績,不喜歡與別人進行比較。
在學習上面,他們一直處于被動狀態,一旦成績下降,他們就容易產生挫敗感。他們害怕成績下降,害怕老師對自己失望。
5. 不喜歡和別人進行比較。他們很容易被一些人際關系的因素所影響,所以他們會把這種對自己的不滿寄托在與別人進行比較的過程中。如果這樣的結果經常出現,孩子們就會產生自卑心理,從而導致他們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進而產生嚴重的挫敗感。
6. 害怕自己不如別人。
他們經常會將他人的優秀看作是自己能力的體現,因而因此他們也會理所當然地將自己失敗的原因歸結為自身的能力不足。孩子們也有這樣的想法,他們覺得別人能夠完成自己的夢想是因為努力,能夠讓自己變得更好,但實際上卻因為他們的能力不足,所以他們的努力也是徒勞無功。
7. 不懂得變通。
由于人們擁有的經驗畢竟是少之又少,所以他們還是很少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對于孩子們來說,他們不懂得變通是一件很正常不過的事情。比如說讓他們去玩滑梯,他們學會了就會覺得自己可以做很多滑梯,甚至可以讓別人玩一遍。可是這種事情其實并不會有長期的,孩子們在遇到一點小挫折的時候可能就會選擇放棄,讓他們自己去面對。所以父母們在孩子的眼里就變得非常的死板。
所以說父母的這種做法,會導致孩子們出現很多的誤區,而且也會讓他們無法真正的成長。
8. 孩子總是喜歡抱怨
他們總是喜歡抱怨的話就是他們自己都知道,但是如果父母們在生活中總是喜歡抱怨的話,那么這種抱怨是非常的會讓他們感覺到很煩悶。當孩子抱怨的時候,其實也是他們自我意識的開始,他們對于自己有了一個自我的判斷。這時候他們就會覺得父母的思想已經落伍了,而且還是大學生,所以要幫助他們的時候就需要更多地去考慮他們的感受,那么自然就會產生怨恨心理。
其實孩子抱怨的行為是沒有什么大不了的,只是想要表達自己,而已。當父母們覺得孩子變得有想法時,一定要多聽聽孩子的心聲。多去了解他們內心的想法,也就不會總是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了。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64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