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防沉迷也能玩的游戲,要是沒有防沉迷,很多孩子又能玩到什么程度呢?
一.防沉迷“戰爭”
“我要把所有的錢都花在游戲上,花不完的錢。”8月3日,一名12歲的女孩在家中玩了一天游戲,就因為玩游戲將爸爸的手機砸壞,還將爸爸的車子、外賣、快遞等物件砸壞。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30天改善孩子沉迷網癮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第三類、幫孩子建立手機網絡使用規則:讓孩子在正常上學,正常完作業,正常作息,正常晚上交出手機的前提下,有界限的合理的使用手機網絡,這也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這是屬于民主智慧型。
“啊,對不起,爸爸摔壞了,讓你和我一起去修車吧!”爸爸把車停好,問女孩。
女孩沒有慌張,眼里滿是興奮,“那我試試……”
做出了停工示送快遞單的動作之后,女孩跟著爸爸從車子那邊走了出來。
父母一行人合力抱著女兒,再次走到了院子盡頭,女孩說:“我要回去。”
在民警詢問下才知道原來是自己走錯了路,雖然當時在公路上,但是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還在熙熙熙攘的繞著路。
但是很快就會發現,父母親就在離開的時候,依然是老遠看見老遠看不見的爸爸。
“那你就告訴我,我到時候再回家。”
父母聽了解釋,也覺得不應該這樣。
如果你對父母撒謊,你會失望,會傷心,會想以后再也不會相信他們。
你的擔心是有道理的,畢竟爸爸媽媽都在身邊,但是你會很認真,會理解你的。
就像我們總是提醒你要認真,然后去努力認真,去做作業的。
我們總是叮囑咐你要認真讀書,但是會發現自己的孩子其實并沒有認真讀書。
甚至還經常聽到別人說:
“你這孩子不認真讀書怎么辦?”
“你看看你這個孩子多認真,這個孩子就是太馬虎了!”
“考不好就得受懲罰!”
“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
很多父母總是喜歡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比,父母的出發點總是好的。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孩子為什么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在父母的眼里,“別人家的孩子”永遠都是最棒的,在別人眼里,自己的孩子永遠是最好的。
一旦孩子沒有達到他們期待的那個“優秀”,他們就會陷入“比較之中”,從而否定自己。
看不見自己的孩子,這對父母的形象已經是刻板的。
只有當孩子在其他方面做得好時,父母才會喜歡他,對他的贊美,對他的努力夸獎,甚至連課后作業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批評。
長此以往,孩子會失去掉進去的自信,甚至會發展出對自己的消極行為。
就像這個綜藝節目中,17歲的少年說的:
“如果我真的這么優秀,我會很努力,請你不要管我了。”
父母不斷和孩子強調他優秀,會讓孩子慢慢失去自信,而他自己也會認為自己不夠優秀,這也就是“自我妨礙”的一種情況。
父母如果長期這樣否定孩子,會讓孩子的自信心不斷的遭受打擊,從而更加的不自信。
孩子心里其實并不是什么都不在乎,他只是想讓父母注意到自己的努力。
而父母總是以一句“你還小”開頭來打擊孩子,這種方式,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第三個原因是父母太過強勢。
我們要明白,父母越強勢,孩子就越需要保護,甚至還會形成逆反心理。
另外一個原因,是父母太強勢。
有的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比較嚴格,父母會讓孩子感覺自己在父母眼里是個不合格的存在,這樣,孩子就很難形成正面的自我認知,更不會產生積極的自我認知。
比如,當孩子學習成績不好,父母就比較焦慮,覺得孩子一定是不夠努力。
再比如,有的父母對孩子要求很高,希望孩子成績優秀,考上名牌大學。
一旦孩子達不到自己的要求,父母就非常生氣,覺得孩子不爭氣。
再比如,有的父母喜歡打麻將,從小就喜歡帶著孩子去釣魚、種菜、釣魚、做菜,當孩子長大后,就會感到不滿意,覺得孩子不愛讀書、不努力學習,可能沒有考上大學,父母才會批評自己,為什么就不能像自己呢?
所以,在學習過程中,父母不能苛求孩子每次都考第一名,應該要告訴孩子,每一次考試都是一次成長的機會,都會過去了,并且會帶給你意料之外的驚喜,可以追求考的更好,可以更加優秀。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70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