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孩子厭學選哪家
●
青島網訊(記者 歐陽秋楓 通訊員 劉靜 陳秋英)“孩子厭學選哪家”的話題,成為不少家有初中生的家庭的真實寫照。調查結果顯示,有17.8%的學生選擇了“不喜歡物理老師”,56.5%的學生選擇“學習中遇到了困難”,只有1/3的學生選擇“家庭狀況不佳”,14.8%的學生選擇“家庭關系緊張”,另外3/4的學生選擇“父母關系緊張”。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看到這樣的數據,很多家長都很不解,明明是很“平常”的事,為什么偏偏要和自己的孩子“過不去”?
孩子有厭學情緒,不想讀書,家長先要重視
孩子厭學,可能是由于以下的幾個原因。
1.父母的期望值過高,對孩子的學習過度焦慮
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考取更好的成績,在臨近考試時,為了讓孩子更好地發揮,還會為孩子制定更加嚴格的學習計劃。
孩子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會讓他對學習產生迷茫,有的甚至會產生厭惡、抗拒心理。
2.父母的高期待,無奈的現實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厭學情緒,如成績下滑、自我懷疑、不愿上學、睡眠不好等,從而導致學習成績下降、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等。
3.最嚴重的是,抑郁癥會導致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對前途喪失信心,對父母的態度變得冷漠。
實際上,抑郁癥對孩子的傷害是潛移默化的,僅有的一點兒感覺都沒有。如果你不相信心理醫生,可以到專家的官網搜索,找專家預約掛號,尋求幫助。
4.抑郁癥不需要治療,不要認為“是孩子太矯情”
如果孩子的表現一直處于抑郁狀態,父母一定不要覺得孩子矯情。很多抑郁癥患者在公開表示自己“不會跟人交流,沒有朋友,生活沒有意義”。其實,抑郁癥患者需要的是幫助,而不是建議。
很多抑郁癥患者在確診后,尤其是確診后,大部分人的表現會有自責、內疚等癥狀,也許孩子的行為是抑郁癥的表現,或者是抑郁癥的癥狀,這時家長需要對孩子進行系統的心理輔導。
有的家長可能會認為,抑郁癥是大人的事,孩子沒必要能承擔,于是不重視孩子的情緒,甚至對孩子指責、挑剔、辱罵,覺得孩子太矯情、太矯情。
其實,孩子的情緒問題與自身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
來自父母的負面情緒就是一種毒藥,孩子沒有被療愈,就會繼續淪為情緒的奴隸。
《美國當代神經病領域雜志》有這樣一個研究,這項研究的內容為:家長對孩子的負面情緒,給予過多的關注。
把孩子晾在一邊,是為了讓孩子知道:我知道你很無助,也很難受,我相信你可以自己處理好,也相信你有能力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和本博士在進行咨詢的時候,也會用一些方法來幫助家長排解自己內心的一些負面情緒。
比如,有的孩子到了睡覺時間仍然還在抱著手機不肯放下。
家長先不要對孩子說:“趕緊把手機放下!”
而是先跟孩子講:“我看到你真的很不容易被打斷,但是我希望你可以放下手機,這樣你就沒有機會玩手機了。”
而不是說:“你總是玩手機,你的眼睛不好!”
這樣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孩子會覺得自己沒有得到尊重,甚至會頂嘴反駁。
我們可以試試這樣跟孩子說:
“我知道你玩手機很開心,但是現在是學習時間,這是必須要完成的事情,你要先完成作業。”
而不是說:“你是不是玩得太晚了?趕快把作業寫完,我看著你玩!”
這樣的方法會讓孩子感到壓迫感,他們對父母的批評會越來越敏感,進而引發孩子的逆反心理。
父母要說出自己的感受
很多父母會抱怨孩子不懂事,但其實并不是,如果我們可以想辦法與孩子進行溝通,就會發現其實孩子是很樂意接受我們的建議的。
有時候,我們的想法和孩子的差距可能就出來了。比如,我們希望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但是孩子不喜歡閱讀,我們會說:“你為什么看漫畫?你除了學習就沒別的出息!”
這樣的溝通模式實際上是父母在發泄自己的情緒,孩子會覺得父母是在責怪自己。如果父母可以將自己的想法變成一種語言,就會發現自己和孩子的距離變近了,孩子也會感受到我們的變化。
3. 多帶孩子走出去
有研究指出,人在看待事物的時候,總喜歡做簡單的事,喜歡什么事情就做什么,不喜歡做什么事情就會產生厭惡,這往往就是因為孩子對周圍的一切喪失了興趣。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60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