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疏導厭學孩子
北京回龍觀醫院 孫宏艷
哈爾濱繼紅蘭州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精神心理科醫生馬靜建議中學生家長,要引導孩子對學習的興趣,而不是總讓他感到厭煩。孩子厭學,家長不要心急,要多和孩子溝通,讓孩子說出心理的苦悶和困惑,對他的情緒不要打擊,不要一味的批評。如果孩子還是不得其法的話,就應該制訂適當的教育措施,慢慢的幫助孩子擺脫厭學的狀態。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一、使孩子想學習的欲望得以釋放。孩子為什么不愛學習?因為學習的目的不明確,對學習失去興趣。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學習目的不明確。
有的學生沒有理想,沒有遠大的理想,對學習缺乏興趣,甚至恨書、恨老師、恨學校,就會厭學。
2、知識與能力不進反映。
有些學生聰明但不夠勤奮,上課不認真聽講,作業不及時完成,經常性地抄同學作業,或到處亂畫,甚至不聽講,考試不及格。
3、對學習缺乏興趣。
有些學生從學習上缺乏興趣,覺得學習是一件苦差事,但是從作業中發現自己的樂趣后,就有了堅持下去的動力。
4、孩子缺乏對學習的認知。
有的孩子對學習缺乏興趣,覺得學習太苦了,不想學了。這種學生的認知來自于家庭,來自于學校。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認知、態度、品德、行為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與孩子要一起行動起來,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要給孩子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讓他們真正成為具有善良、有愛心、勤勞、勤奮、有責任心的人。
五、開展豐富多彩的家校共育活動。
對于家長來說,在家庭教育中,既要注重培養孩子良好的品德,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又要注重培養孩子的集體意識和領導能力,如組織能力、責任感、自信心、共享能力、尊重、同情心、責任感等。
可以通過談心的方式,全面了解孩子的內心需求,知道孩子所思所想,針對性地幫助孩子解決困擾,并能把所學知識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自己的利弊,我們要從孩子自身的特點出發,引導孩子確立正確的人生目標。
黃磊一貫的教育觀就是“因材施教”,在工作之后,為了提高自己的社會責任感,給自己的孩子樹立榜樣。他不會在孩子面前玩手機,更不會在孩子面前酗酒喝酒抽煙,他知道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來,除了父母,就是個免費的“玩具”。
《正面管教》里有句話說:“你知道為什么而孩子不聽你的話嗎?”我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很多父母在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一開口就是教訓孩子,實際上是沒有讓孩子理解父母的意思。所以孩子在聽父母講話的時候,就會覺得父母的想法非常幼稚,有的時候還會嫌父母啰嗦,讓父母覺得非常啰嗦。
心理學里有一個名詞,叫做“超限效應”,指的是由于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說白皮書,就是指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習慣性地用自己的話語來教育孩子,雖然可能會讓孩子有所收斂,但也會給孩子帶來傷害。
所以,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不如巧用“超限效應”,這樣教育孩子更容易接受。
03“超限效應”,家長和孩子不會好好說話,才是最傷孩子的
一. 家長“超限效應”會導致哪些心理
1、逆反心理
孩子在教育的時候,雖然父母會不停地提醒孩子,但是有時候太過嘮叨也會引起他們的逆反心理。
有時候孩子明明是對的,但是在父母眼里卻成了錯誤的行為。這種情況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屢見不鮮。
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父母的態度往往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對他們“不公平”。
父母認為自己是在教育孩子,但是在孩子看來父母更加喜歡自己犯錯誤。孩子在逆反心理的影響下,只想要父母的注意和關心。
2、喜歡和父母唱反調
孩子在受到父母的管教后,會更加的喜歡和父母唱反調。
面對父母的管束,孩子的內心會更加的叛逆,也許和父母頂嘴,但是因為之前沒有嘗試,所以說不定還會繼續和父母對著干。
3、不愿意聽從父母的指令
孩子在受到父母的管教的時候,內心其實也會變得比較的敏感,對于父母的管束會有一種質疑。但是父母只是一味的強制性管教,反而會讓孩子的心理變得更加的抵觸。
父母越讓孩子乖乖聽話,孩子就會越叛逆。父母如果一味的壓迫孩子,孩子反而會更加不愿意配合父母。所以,和孩子之間建立良好的溝通,是父母教育孩子的一大要件事情。
那么,父母應該如何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呢?
父母可以適當的放下身段,和孩子做朋友
很多時候,父母覺得孩子和自己沒什么辦法,孩子說什么都不聽,很多父母就會選擇直接的指責,但是這樣的溝通方式,對于孩子來說,反而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71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