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遇到過這樣的情況:當自己準備開始學習或學習中途休息時,想打開手機看看時間或者消息,看完后順手就打開了某個APP或者游戲,然后一玩就是幾個小時,原本的計劃完全拋在了腦后,最后無比后悔,暗自下決心下次再也不碰手機了。結果下一次,你玩手機的時間更長了。
之前的思維論通過對游戲和手機成癮機制的分析,從生理,心理和算法三個層面,由下到上系統地為大家解釋了游戲和手機讓人上癮的本質原因,以及如何將它們應用到學習中來。這一期我會結合前面所分析的三層機制,為大家總結10條提高自控力的終極思維方法。

1. 機制認知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要脫癮必須先知道自己為什么會上癮。這個過程其實是一種自我博弈,對手是你大腦中的“多巴胺陷阱”,所謂多巴胺陷阱,也就是由游戲、APP的提供者刻意設計的反饋機制塑造,并以此深刻地改變了你的行為模式,使你沉迷于其中而不自知。

每一款游戲、手機APP的背后都是縝密的心理學團隊,將用戶的多巴胺回路玩弄于股掌,如果沒有機制認知,只靠個體的自覺,很難成功。
所以,對付他們的第一步,就是先了解自己屢戰屢敗的根本原因。通過前幾期視頻中的生理、心理和算法三層機制解構,我們可以摸清對手的套路,更好地提高自控力。
2. 可控思考
如果你已經看完了前幾期對成癮機制的解析,那么一定知道游戲或手機等非藥物成癮行為,是由原始的生物機制——多巴胺回路所導致的。
如何戰勝這種本能呢?我們有一個進化來的,更先進的武器,這個武器就是與生物本能相對的人腦智能。簡單點說,就是將人類和其他物種相區別的能力—— 可控的思考能力。
怎么利用這種能力呢?非常簡單,一共有三步:
1. 開始任何行為前,先暗示自己“我們永遠都有選擇和控制自己的能力”
2. 緊接著,思考一件事:“我們所面臨的這件事,是否要做?如果做,能否控制住自己?”
3. 選擇你認為對的答案,直接實施。

前幾次的嘗試你可能都會選擇“做”,接著繼續打開手機,因為你的可控思考能力還不足以戰勝你對手機的多巴胺依賴,但即使選擇了玩手機,你已經知道這是自己在有意識的情況下做出的選擇,從而減少無用的后悔。長期堅持,你會培養成潛意識中的可控思考習慣,為你的脫癮行為提供基礎。
3. 反饋成本
有了前兩步的基礎之后,我們來談談更具體的方法。回顧一下第4期我曾提到過瓜子理論,人在嗑瓜子時感覺時間飛逝,是因為嗑瓜子獲得反饋的周期短,相應地動作也簡單,而學習耗費很多腦力。

人類生來就會厭惡行為成本高而收益不明的動作,如果每次刷B站、打游戲前都要跑10公里,你根本就不會上癮。對于我們來說,這種極端行為成本是不現實的,不過我們可以選擇一些相對容易實現的增加快感反饋成本的動作。
比如,每次打完游戲、刷完APP都記得卸載。雖然你大概率還是會重新下載回來,但是請一直保持這個習慣,每次下載的流量、時間、安裝和登錄的繁瑣會慢慢弱化你的多巴胺回路激活狀態。
4. 反饋縮減
反饋縮減就是減少成癮動作的反饋,反饋減少了,多巴胺分泌就會降低,回路機制就不容易觸發,從而實現對成癮物的脫敏。具體的反饋縮減分為兩種:

即時反饋縮減
第4期中我們講過,APP在為用戶推薦內容時,會伴隨著視覺反饋、情感反饋和交互反饋。通過不同方法,我們可以減少這些反饋。比如關掉聲音玩游戲,不開彈幕看B站,等等,利用即時反饋縮減,我們獲得的信息對于大腦刺激就不會那么強烈,從而減弱多巴胺依賴。

預期反饋縮減
快感反饋是游戲最直接的成癮要素,游戲廠商通過不同的快感反饋強化,比如不固定比率強化——抽卡,來提高我們對未知結果的預期反饋,使我們總是對下一次的游戲充滿期待

這種快感預期會刺激我們的腦垂體腺分泌大量多巴胺。因此,減少成癮物的預期反饋,比如減少對游戲收益的追求,來避免陷入多巴胺陷阱。
扭轉快感反饋
更進一步,我們甚至可以將多巴胺回路逆轉,通過將正反饋變為負反饋,使自己產生厭惡情緒。
當你在B站與人爭吵,看到口嗨彈幕或者玩游戲被隊友坑、被對手虐的時候,是不是一定非常憤怒、沮喪,甚至想退站、脫游?

這樣的感覺就代表你的負反饋到了臨界點,多數人在臨界點徘徊一陣子后又回頭打開了手機或游戲,小部分人則真的卸載。不過,由于大腦反饋機制的改變是潛移默化的,這些退坑的人過了幾天往往還是會回來。
那么該怎么做呢?舉個例子,你可以混淆難度減少游戲的反饋,比如玩王者、LOL、DOTA等有段位機制的游戲時,借一個超出你段位的賬號進行游戲,比如你是白銀,那么就借白金或鉆石。這樣你在游戲里享受不到任何樂趣,只有不停的被對手殺,被隊友罵。過不了幾天你就自己卸載了。
關于這一點我必須提醒大家,除非反饋縮減法完全不起作用,否則不要輕易嘗試扭轉,因為它的副作用非常明顯,雖然戒掉了某些東西,卻會丟掉原本的樂趣。
5.?沖動衰減
還記得視頻開頭提到的現象嗎?當你下定決心絕對不碰手機,卻在一段時間后還是忍不住打開手機。其原因是對沖動衰減效應的違背。在大腦神經網絡中,多巴胺回路觸發的前期往往是神經沖動最強烈的階段,后面則會逐漸衰減。如果你的自控力增長不符合這樣的衰減規律,會很容易半途而廢。
自控與脫癮是循序漸進,彼此對應的過程,大腦的激素分泌如果突然被人為抑制,往往會造成生理性反彈。因此,你需要大致摸清自己的沖動衰減規律,隨之調整自己的自控規律,而不是一步登天。

如果你時常沉迷手機或游戲數個小時,那么不要直接把這個時間縮短到0,而是從每次少玩30分鐘做起。在每次忍不住打開手機的前幾分鐘要努力抑制神經沖動,當你感覺自控力到了極限時就適度放開,不要刻意忍耐,但最好要達到自己設定的縮減時間。
6.自我許可
很多失敗源自于對自己未來的許可。什么意思呢?就是當你面臨玩還是不玩的處境時,潛意識里知道未來還會面臨同樣的選擇,所以總是會安慰自己,我就打開這最后一次,下次一定不玩了。于是周而復始,給了多巴胺激活的可乘之機。
耶魯大學曾經做過一項研究,讓學生們在高熱量和低熱量食物中選擇一個。學生被分為兩組,一組被告知實驗只有一次,一組被告知實驗有很多次。那些知道還會有同樣實驗的學生中,選擇高熱食物的比例,相較于那些以為只有一次的人,升高了30%。因為他們高估了自己下周的自律性,認為自己下周選擇低熱量食物也不遲,這種自我許可,讓人在當前選擇中更容易放縱自己。

因此,不要給自己任何未來的許可,做完一件事情,要不斷告訴自己“選擇只有一次”,摒棄一切僥幸暗示。
7. 脫癮環境
舉個例子,一個宿舍中,如果其他人都在打游戲或者刷手機,你也會有很大概率重復回到上癮狀態。有的同學會說“那我不住宿舍,還是會玩到很晚”,其實原理是一樣的,你的手機充電器就在床邊,WiFi24小時開著,怎么會輕易戒掉呢?
所以,要時刻保持脫癮環境,比如將手機充電器,游戲客戶端等放在不容易獲取到的地方,或者設置WiFi定時關閉功能,從外部逐漸減少環境的影響。
8. 周期日志
Deadline 是第一生產力,一個合理安排的周期表可以有效提高學習效率并增強自己的自控力。利用周期表,我們可以設置一些小的Deadline,讓自己忙起來

完成deadline之后也可以獲得一些反饋獎勵,比如吃點零食或聽會音樂。每天的行動日志和計劃表不用詳細到分鐘,但是必須有明確的安排。可以利用番茄工作法進行切分,每個番茄30分鐘,每兩個番茄休息15分鐘,將多巴胺沖動切分到不同周期中,會更容易控制自我思維。
9. 對抗學習
在人工智能中,有一種生成對抗法,指定一個判別方,一個生成方,二者共同學習相互促進,結果會不斷提升。從人類的角度看,也可以理解為一種互相監督,比如,我們在學習時可以尋找有共同目標的人,指定判別者和生成者,如果有一方違背了規則,比如不看完書不準玩手機,則會被懲罰。利用外部的約束,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自控力。
10. 固定時間
大腦不同分區的神經活躍時間是因人而異的,當你養成在一個固定時段玩游戲或手機的習慣后,其他時間段就不會分泌強烈的多巴胺,多巴胺回路也就處于弱激活狀態。

所以,可以將自己對游戲或手機的使用沖動控制在某個時間段,久而久之,你在其他時間里就不會那么想玩。這個娛樂時間和結合周期日志和沖動衰減,將固定的2-3個番茄設置為娛樂時間,然后每次減少半個番茄。
寫給大家
手機、游戲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它們本身無罪,理應為人類帶來歡笑。只不過被利益驅使的企業所利用。“網癮”戰爭中,被懲罰的不應是陷入多巴胺陷阱的孩子,而是背后的既得利益者,這些道理,豫章書院(假裝)不懂,楊永信(假裝)不懂,甚至有的父母也不懂,但我希望所有看過我視頻人能懂。
作為個體,我們要做的,不是徹底否定手機或游戲的存在,而是要避免不加節制的病態使用。人類之所以是人類,正是因為兼具了神性(自控思考)與獸性(生物本能)。群狼環伺,我們不應只是被獸性控制的羔羊。學會思考,善于行動,將神性的光輝延伸到我們的思維深處,成為真正的學習者。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9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