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診的網癮青少年中,我們發現大多數網癮者敵視父母,與父母或其中一方處于對抗的狀態。
面對這種狀態,父母們往往感到很無助,甚至很絕望,曾經“有效”的教育方式——耐心規勸、獎勵、懲罰、威脅、打罵,都不再起作用了。下面介紹一個很是案例:
方輝(化名),15歲,父母覺得這孩子特別任性,不聽話,本來小學成績很好,初中以后就不學習了,開始泡妞、逃課、上網,經常夜不歸宿。
半年前,因上網問題在學校被老師說了幾句,再也不去學校了,天天在家里玩游戲!這半年,父母用盡了辦法,想讓這個孩子回到學校。身為高層領導的爸爸,對這個獨子也是失望之極,打又打了,罵也罵了,孩子似乎“百毒不侵”了。
媽媽不知道為這個孩子流了多少眼淚,孩子卻一副毫無在乎的樣子,不再有半分愧疚。
據悉,方輝小的時候,爺爺奶奶、媽媽對他可謂寵愛有加,在他很小的時候就買了游戲機、智能玩具,理由是:別的孩子有的,我們的孩子也得有。上小學的時候,方輝雖然不怎樣認真讀書,愛玩,但天資聰穎,學習成績還是不錯,只是學習習慣差了些。但父母、爺爺奶奶并未在意。
然而,到了初中后,方輝這些缺乏自制力、學習不主動等習慣,對他的生活和學習產生的影響越來越明顯了。學習成績明顯跟不上,開始結交一些社會上的不良少年,玩游戲的癮越來越大,常常連續玩通宵;情緒暴躁,經常因媽媽不順著他而摔東西,常常把爸爸氣得要跳起來打人。
所有敵視父母的孩子,差不多內心都因覺得父母沒有盡到相應的責任而產生對父母或對自己的攻擊。
父母沒有盡到的責任,包括一味地嬌縱孩子,或是對孩子不理不睬、拋給老人或“放羊”,或過于控制、專制。
受傳統家庭教育的限制,很多家長在教育子女時缺乏心理學知識,在生活上無限溺愛,在學業上極端控制,這讓孩子的心理上產生很大的反差。
這種教育帶來的影響在小學階段并不明顯,一是小學階段的課程相對簡單,多背、多做題,學習成績的差距不會太大;二是小學階段,孩子的游戲、玩樂的時間相對多一些,有了負性情緒可以通過游戲得到一些釋放。
而進入初高中或大學,學習的難度提升,需要孩子主動思考,及時預習、復習,對學習內容自我消化,同時在這個階段的同學關系、師生關系、家庭關系、與自我的關系都會影響孩子的內心情緒,當孩子在學業受挫、在人際關系中受挫,就容易在虛幻的網絡世界尋求滿足感,從而形成網癮。
很多網絡成癮的青少年,其家庭中往往存在著父愛缺失的問題。
現在很多家庭中父親的功能是缺失的,比如:
一些孩子父母離異了,孩子跟著媽媽生活;有的家庭雖然表面完整,但父親很少在家,總是在外面忙自己的事;
有的家庭父親不善言語,對孩子總板著一張冷臉,孩子缺少與父親的溝通;
有些家庭,夫妻關系不和,母親與孩子結成緊密的同盟,排斥、對抗父親……
這都會導致孩子與父親之間缺乏鏈接和溝通,孩子內心感到父愛的缺失。
而且,對于青春期的孩子,尤其是男孩,父親往往代表著規則和秩序,孩子自控能力的形成與父親的作用有很大關系。
網癮男孩多在虛擬世界中尋找自己的理想和成功欲望。
在網絡成癮中,女孩子多沉迷網絡小說、網絡聊天,享受的是一種“愛”的感覺;而男孩子多沉迷于競技游戲,享受的是成就感。
為什么這么多男孩子在虛擬世界尋找成就感?答案很明顯:因為現實中得不到。
現實中為何得不到?
① 是容易沉迷網絡游戲的男孩子,多缺乏自控,其本質是難以延遲滿足。
在孩子1—3歲時,父母應幫助孩子建立滿足感延遲,不能要什么給什么,合理的要求盡量在30分鐘以后才給予滿足,不合理的要溫柔而堅定地拒絕。人的自制力就是在這個時候建立的。
② 是現代社會中的部分不健康的價值取向,導致男孩子們過早地比車比房,比名比利,而當下環境無法讓他們找到安心之本時,他們便在虛擬世界中構想著自己的理想和成功欲望。
誠然,一場游戲玩下來,如果贏了,那種成就感是什么都無法替代的,積累的“命”越多,安全感也就越大;而輸了,便意味著安全感的喪失。
所以,他們又會不顧一切地掙回這種安全感——這也是賭徒的心態,而越是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安全感的人,就越會在別的地方尋求寄托。
讓孩子能夠從現實世界得到他們所需要的,“安其心”,才是治療網癮的最佳良方。
對一個孩子來說,如果他的學習成績得到認可,身體素質得到認可,愛好志趣得到認可,性格特征得到接納,他就會把這種認可延續下去,如果引導得當,很可能就會成為將來的專業或事業。
然而,這一切自我認可都必須建立在良好的親子關系和恰當的教育方式上。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3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