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將手機管理納入中小學日常管理,防止學生沉迷網絡和游戲。那么,在智能設備越來越成為生活必需品的當下,究竟如何落實通知要求,遏制手機使用的低齡化趨勢,切實守護孩子們的“光明”未來?記者進行了走訪。
學生視力問題不容忽視
前不久,在新華醫院崇明分院眼科,6歲的琪琪被診斷為弱視。面對醫生的詢問,琪琪母親一臉慚愧:寒假期間,家長們忙于工作,手機等電子產品成了孩子主要的娛樂方式,一天下來,琪琪玩手機的時間超過2個小時。
該醫生介紹,琪琪的情況并非個例。因過早使用手機、錯誤的用眼習慣等因素,兒童近視率近年持續上升。記者在眼科發現,前來排隊檢查視力的人群中出現低齡化趨勢。“孩子假期在家時,我沒有過多地約束,想著放假了就讓他玩會兒吧;誰知,現在卻成了‘手機控’,視力直線下降。”一位正在排隊的家長張女士說。
“影響視力是一方面,沉迷于手機還容易產生孤僻、情緒暴躁等心理問題,嚴重的甚至影響學業。”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中心一位咨詢師說,業余生活中放松身心、自我“充電”的方式有很多種,引導孩子科學合理使用手機,已刻不容緩。
引導學生科學使用手機
那么,該如何引導孩子合理使用手機等電子產品、教會孩子學會自律呢?
記者走訪發現,在崇明,不少中小學早已將手機使用規范納入校規,規定學生原則上不能帶手機入校園。除此以外,一些學校還要求學生在雙休日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不超過一小時,以此減少學生對手機的依賴,引導他們正確使用電子產品。
“從進入小學開始,無特殊情況,老師要求不許孩子帶手機到校。真有事要打電話,孩子們可以去學校門衛室以及教師辦公室尋求幫助。”市民吳女士的女兒在西門小學上四年級,對于學校的規定,她非常支持。
不過,也有少數學生缺乏自我約束能力,無法做到科學合理使用和管理手機,甚至沉溺于手機游戲,嚴重影響休息和學習……
教育部門有關負責人表示,此次印發通知,讓學校對手機的管理有了更明確的依據。《通知》明確,學校應當告知學生和家長,原則上不得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學生確有將手機帶入校園需求的,須經學生家長同意、書面提出申請,進校后應將手機交由學校統一保管,禁止帶入課堂。
根據《通知》,學校還將細化各項要求,制定具體落實措施,將手機管理納入學校日常管理,制定具體辦法,明確統一保管的場所、方式、責任人,提供必要保管裝置;通過設立校內公共電話、班主任溝通熱線等途徑,解決學生與家長通話需求。
家長也需同樣“給力”
其實,手機不僅僅是規范使用的問題,更是教會孩子如何學會真正的自律。為此《通知》明確,學校要通過多種形式加強教育引導,讓學生科學理性對待并合理使用手機,避免簡單粗暴管理行為。各校要做好家校溝通,家長應切實履行教育職責,形成家校協同育人合力。
對此,業內人士建議,除了學校發力,家長也須同樣“給力”。學齡前兒童正值生長發育關鍵期,家長要帶頭放下手機,通過閱讀、運動等方式充實家庭生活,不要在孩子面前做“低頭族”。中小學生使用手機、電腦上課時,要適度降低屏幕的亮度和對比度,上課每半個小時要休息十分鐘,做眼保健操或極目遠眺。
“面對沉迷手機的學生,家長要耐心幫助孩子走出誤區。”業內人士認為,有些孩子也許不能很好地遵守約定,但是,學校和家長不能簡單地把他們的手機一收了事,而是應先了解他們放不下手機的原因和訴求,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家長要積極營造融洽和諧的家庭氛圍,采取正面管教的方式,尊重、理解孩子的需求,可以從未來生活規劃入手,讓孩子制訂生活和學習計劃,在自我管理中品嘗成功的喜悅,降低對手機的依賴。
“學會正確使用和管理手機看似是小事,實則是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未來走上社會也能從容‘駕馭’自己的生活。”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9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