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小學生能不能用手機?齊抓共管,為孩子健康成長保駕護航》一文中,小編重點從”手機的危害”、”各國限制學生使用手機的情況”和”中國教師的無奈”三個方面陳述了目前中小學生使用手機的狀況及利弊,本文將針對當前學生使用手機,屢禁不止的現狀,重點說說應該如何管控。
教育歷來就是一個充滿復雜性、多樣性的系統性工程,大到辦學方針和規劃,小到學生行為的培養和矯正,均需要包括政府、社會、學校和家長在內的多方面的參與。就中小學生使用手機來說,不管是國家出臺的相關規定還是社會輿論的導向,均屬于頂層設計和意識形態,最終能不能管控好,關鍵還是看老師和家長。

一、 學生使用手機的管控現狀
目前,全國中小學校都明確要求,禁止學生帶手機到校,但現實情況如何呢?
1.學校和老師的努力
對于學生禁用手機,學校和教師的態度是明確的,執行是堅決的。很多的學校為了讓管控到位,不斷地要求老師利用大會講、班會講、朝會講;對學生采取清查、搜查、暗查的方式,甚至一些住宿制學校還切斷了寢室里插座的電,可謂想方設法、招數不斷。

2.學生的應對
老師有政策,學生有對策。在手機的管控中,老師和學生之間經常上演著”貓和老鼠”的故事,尤其是中學生,總能為自己找到借口:我帶手機是為了跟爸爸媽媽聯系;我用手機是為了查詢學習資料;手機是我的私人物品,學校無權沒收我的手機……學校禁止學生帶手機到校,經家長同意確實需要帶的,要求周一到校統一交班主任處,周五歸還,好嘛,學生也有招:上交一個,再藏一個;上交模型機,留著真手機;干脆藏而不交,抵抗到底……

3.家長的態度
大多家長對管控學生使用手機還是支持的,對老師在管教過程中采取的方式也是持肯定態度的。但也有部分家長,由于在外地工作或家庭的原因,允許孩子使用手機,但他們對孩子怎樣使用手機卻不管,或者是沒有辦法管,這就在老師和家長之間造成了學生管控的空白地帶,以致部分自律性差的學生,逐漸被手機”控制”起來。

二、 家校之間的矛盾
時代在發展,關系在變化。在過去,教師的待遇雖然低,但在教育中占據絕對的權威,而現在,教師的待遇雖然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卻不經意間變成了高危職業。其它方面暫且不論,單說對學生使用手機的管控而發生的事件,近年來也是鬧得沸沸揚揚。

前段時間,某住宿制學校為遏制學生使用手機日趨嚴重的態勢,在三令五申后,采取了晚寢后突然襲查宿舍的舉措。當晚在初三23個男生寢室中,發現共有19個學生在熄燈后用手機,因此,老師采取了暫時沒收的方式。其中一個男生拒不交出手機,說老師”狗拿耗子,多管閑事”,老師說:”禁用手機是學校的規定,每個學生必須遵守,否則將通知家長到校!”該男生怒罵了一句臟話后,將手機狠狠地摔在了地上。事后,該生家長找到學校,卻責問學校是怎樣管教學生的,竟然還把手機摔壞了,并要求學校作出賠償。此事雖不大,但卻折射出當今無法回避的社會問題:教育,難道真的只是學校和老師的事?
教師的本職工作是教書育人,現在除了這些,還要隨時面臨來自學生和家長的挑戰,稍不留神,就會遭遇家長的詰難、上級的處分、尊嚴的踐踏,甚至是生命隕落。最近看了一個帖子,內容如下:

在管教學生的過程中,有責任心的老師總想把工作做得更好,但一不小心竟然跟令人敬畏的法律掛了鉤,不僅有什么《物權法》、《教育法》、《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甚至還觸碰了《治安管理處罰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今天,教師再也不是過去的教書匠,但也再難成為鉆研學問、心無旁騖的園丁。有的老師有了心魔,自然就束縛了手腳和思想,并在現實中漸漸磨滅當初”三盡講臺,白首未央”的豪情壯志。

三、 家校配合,齊抓共管,為學生鍛造一把真正的”保護傘”
近年來因學生管理,教師時不時地被輿論推向風口浪尖,誤會、譴責、嘲笑、中傷……那學生還要管嗎?還敢管嗎?答案是肯定的!教師是一個良心職業,仍然是象牙塔里的指揮者,不能因個別學生、個別家長的”胡作非為”就因噎廢食、一葉障目,放棄理想、放棄責任、放棄學生,否則,不僅辜負了”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的稱號,也喪失了”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資格。
當然,如何管才能達到教育的真正目的,需要我們教師花更多的的心思和智慧,需要家長更多的理解和配合,唯有如此,才能為孩子的健康成長鍛造出一把真正的”保護傘”。
◎教師方面
1.明要求,嚴管理
既然是規定,那在規則內的人就都應該遵守。首先,老師師可以采取形式多樣、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給學生深入講解手機給學習帶來的影響和危害,講明學校的規定是針對所有的人,而不是某一個人;其次,要求學生對關于手機使用的規定務必遵守和執行,否則一律收繳,讓這種規則在學生中形成共識,一旦有學生違反,執行起來也會輕松些。
2.樹榜樣,起表率
現在教師工作紀律明確要求,禁止教師帶手機進課堂。因此作為教師,應當以身作則,為學生起好表率作用。”親其道,信其師”,如果老師自己都沒有做好,又怎么去要求學生呢?

3.嚴執行,懂方法
再嚴厲的規則下,也有”漏網之魚”。學生明知不能帶手機,卻能想方設法帶進校園。遇到這種情況,老師應該嚴格執行學校規定,避免產生厚此薄彼、徇私偏向、執法不公的教育弊端,但一定要講方法,切忌簡單、粗暴,以免造成師生關系的對立。
4.重交流,多溝通
包括兩方面;一是學生,二是家長。對于個別明知故犯的學生,老師要有足夠的耐心,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他帶手機進學校的動機,才能在教育的過程做到有的放矢。同時,主動與家長聯系,了解、分析其背后的原因,給家長講明學校的要求和使用手機帶來的危害,獲得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共同商量應對措施。

◎家長方面
1.多理解,少埋怨
沒有人愿意”狗拿耗子多管閑事”,老師之所以管理學生,那是職責所在、良心使然,家長應該為孩子有這樣的老師感到慶幸。因此,在教育孩子方面,家長要理解并支持老師的合理管教,切不可因孩子受了點委屈,就跟老師和學校扯皮、對立,否則孩子會因為你的”愛”而錯失了成長的良機。
2.多引導,少責罵
無論是在家里還是學校,孩子犯錯難免有之,如果家長因為孩子在學校期間使用手機而大加責罵,只會引起孩子對老師的不滿,并在學習中產生抵抗情緒,不利于師生關系的發展,當然也就不利于孩子的學習與成長。因此,家長要多跟孩子溝通交流,正確引導,讓其意識到行為的錯誤而產生”內疚”,才能讓他心甘情愿地放下手機,而非一味的責罵、簡單的威嚇。

3.多反饋,別放任
首先,家長要主動跟老師取得聯系,客觀反映孩子在家使用手機的真實情況,跟老師達成一致意見,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其次,家長也要給孩子在家使用手機制定合理的規定,并且要嚴格執行,讓孩子形成手機是輔助品而非必需品的認識。
教育就像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學生是舟上的乘客,老師和家長則是搖櫓人。乘客能不能達到目的地,關鍵取決于搖櫓人的本領和合作。希望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老師和家長能切實履行好各自職責,為孩子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9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