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因為一些歷史精英的活動而變得生動和浪漫,因為某些名人而彰顯和揚名。歷史名人用他們的思想、他們的創作和生活方式影響著一個地域、一座城市。
洛陽是一座從來就不缺少名人的城市,自夏代建都洛陽開始,在漫漫幾千年的歷史長廊中,洛陽曾出現過無數的杰出人物,他們或引領了歷史的方向,或渲染了歷史的色彩,或點綴了歷史的天空,他們的愛恨悲歡都交織在這片河洛沃土之上。
我們以歷史時期為線索,選取了洛陽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的一百位著名人物,他們有功高蓋世的政治領袖,真知灼見的思想巨擘,有勇有謀的傳奇英雄,妙筆生花的文壇泰斗,匠心獨運的藝術大師,鑄造科技輝煌的科學精英……時間跨度從商代到近代,描述了三千多年洛陽的歷史進程。我們將他們人生旅途中與洛陽關系密切的部分加以展開敘述,或寫他們在洛陽期間的生活、工作、奮斗歷程,或寫他們對洛陽的各種貢獻,或寫洛陽對他們思想、事業的發展所產生的重要影響,這些故事或波瀾壯闊,或細語淺唱,或幽默風趣,或令人回味,讀者了解這些人物,就基本掌握了洛陽歷史的人物精華。
洛陽是一座文化名城。歷史名人在此聚首并演繹其精彩人生,塑造了洛陽在世界城市之林的文化氣質,彰顯了洛陽這座城市的人文輝煌!今天推出與洛陽有關的100個歷史名人系列之八十九:趙普
趙 普
你知道“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傳說嗎?這件事與北宋的一個著名人物有關。他,就是北宋的開國功勛、朝中謀臣,北宋太祖、太宗兩朝的宰相趙普,他所參與制訂的重要方針政策一直影響著宋朝三百年的統治狀況,關系到國運民命的大問題。趙普一生曾先后三次為相,經歷了太祖、太宗兩朝政權之更替,是北宋時期最為杰出的政治家,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謀士,從政50年,終年71歲。趙普在北宋曾經三次入相。
趙普公元922年出生于幽州薊縣,也就是現在的北京,字則平,他性情深沉內向。后唐時期,幽州節度使趙德鈞連年用兵,人民生活困苦動蕩,后晉天福七年(942年),15歲的趙普隨父親趙炯舉家遷居洛陽。在洛陽,趙普娶了鎮陽豪強之女魏氏。
趙普幼時與趙匡胤同在洛陽生活,是關系很好的同伴和同學,趙匡胤酷愛舞槍弄棒,趙普則喜歡政治和如何做官。后周顯德初年(955年),劉詞任永興節度使,趙普被聘為從事。劉詞上表向朝廷推薦,沒有被重用,后周世宗柴榮攻打后唐的淮南時,宰相范質也跟隨征戰,范質上奏,任命趙普為軍事判官。當時趙匡胤的父親也領兵在淮南作戰,生病于滁州,趙普求醫問藥侍侯。趙匡胤的父親視他為趙姓同宗。趙匡胤曾經與趙普一起談論,認為他是個奇才。恰巧此時,捕獲盜賊一百多人。上司命令全部處死。趙普懷疑有無辜者,請求上司對這些盜賊先審訊,后判決。結果,許多人免遭死罪。趙匡胤因此對他更加欣賞。不久,后周退兵,淮南戰事平息。趙匡胤任同州節度使,趙普投入趙匡胤的幕府,成為心腹。
趙普自幼學習為官之道,曾在軍事判官、兵部侍郎、集賢殿大學士等多種職位上為官,有豐富的官場經歷。他是趙匡胤“黃袍加身”的預謀者,成功幫助趙匡胤策劃并發動陳橋兵變,使其順利推翻后周而奪得政權,建立宋朝。趙普也是“杯酒釋兵權”的導演者,通過獻計,成功削奪了朝中諸將兵權,加強了中央集權。接著,在趙普的建議下,宋太祖又將地方的財稅權交歸到中央。然后,趙普又提出了“先南后北”的戰略方針,逐步削除周邊小國,使宋朝基本統一了全國。至此,宋朝結束了五代以來小國林立、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局面,人民過上了比較安定的日子。在某種意義上說,趙普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在宋朝由創立到實現全國統一的穩定局面中,趙普起到了重要作用。
趙普敢與皇帝稱兄弟。這是一個在史書有載并流傳甚廣的故事—“雪夜論天下”。
北宋初年冬天的一個夜晚,兩位不速之客先后來到一座深宅大院,燒肉飲酒,秉燭夜談,一個平定天下的統一大略就這樣誕生了。兩位來者是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和其胞弟趙光義,大院的主人就是趙普。這個故事體現出宋代君臣濃厚的人情味。據傳,趙普的夫人燒得一手好菜,其中特別有滋味的是一款烤肉,趙匡胤兄弟二人百吃不厭。趙匡胤管趙普的夫人叫“嫂嫂”,當了皇帝后也未曾改口。每年都要有四五次駕臨趙普家,一進門便叫“嫂嫂”做烤肉來解饞,親切隨和。關于這對君臣朋友的故事還有很多,雖然也有紛爭和陰謀,但與其他朝代的開國君臣比起來,少了一些血腥。由此可以看出,趙普對于如何在公私之中維持微妙的平衡,在保持對皇帝敬重的同時,又比別人多一些親密,分寸拿捏得十分到位。而這些“新聞”在當時的流傳,更有利于鞏固趙普在皇朝尊貴的地位。趙匡胤尊趙普的母親杜氏為皇太后。
趙普一生曾三登相位。第一次為相于公元964年,宰相范質、王溥、魏仁浦求退免職,趙普被任命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正式開始了十年之久的宰相生涯。他忠于職守,剛直不阿,敢于整頓吏治,懲治不法官員。趙匡胤對他非常信任,不論大小事都與他商量。趙普剛毅果斷,工作一絲不茍。趙普曾經推薦某人為某官,趙匡胤不準。第二天,趙普復奏,還是不批準。第三天,繼續上奏,趙匡胤大怒:將奏折撕碎扔在地上。趙普一點也不慌亂,將撕碎的奏折拾起,回家后修補一新,次日接著上奏,直到批準為止。一次,趙普奏請升遷某大臣官職,趙匡胤平時不喜歡這個人,沒有批準。趙普堅決奏請。趙匡胤大怒,說:“我就不給他升職,你能怎么樣!”趙普說:“天下的賞罰豈能因為陛下你的喜怒而改變呢!”趙匡胤非常憤怒,站起就走,趙普在后面緊緊跟隨。趙匡胤入宮,趙普就立在宮門長久等候,最終得到批準。后來,又兩次入閣為相,又兩次被罷免。趙普罷相之后閑居于家鄉洛陽,不參與任何政事。
讀書較少的趙普推動了宋代學術文化的發展,宋代濃郁的學術風氣,抑武重文政策的制定與宰相趙普不無關系。這還要從一件讓趙普尷尬的事情說起,宋太祖趙匡胤于963年要改年號,他事先曾告誡趙普要選擇前代沒有的作為年號,趙普選擇了“乾德”作為年號, 965年平定偽蜀國時,一些被召進宋皇宮的偽蜀國宮人用的銅鏡背面有“乾德四年鑄”,原來偽蜀國后主王宗衍曾用過年號“乾德”。宋太祖因為這件事對趙普非常生氣,大發感嘆說宰相應該用讀書人,并用毛筆涂抹趙普的臉,嚇得趙普不敢把臉上的墨跡洗去,直到第二天上早朝,宋太祖才叫他洗去。從此以后,太祖極其尊重儒臣,提倡學習,通過科舉選拔人才。宋代的學術文化也因為被提倡而繁榮。
傳說趙普一生只讀一部書,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趙普當上宰相以后,趙匡胤勸他多讀點書。每次回家,他就關起房門,從書箱里取書,認真誦讀。第二天上朝處理政事,總是十分敏快。到了晚年,趙普告老返回洛陽,仍然手不釋卷,回家以后,總是關好門打開箱子取書來讀,經常讀書到天亮。趙普死后,家里人發現,他的書箱里藏的不過是《論語》二十篇。趙普曾經對趙匡胤說:“臣有論語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治太平。”史學家評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贊揚他能讀以致用,于是,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就流傳開來。趙普的著述主要有《龍飛集》、《藝祖受禪錄》等。
公元990年,即淳化元年的時候,趙普因為病重,向太宗要求告老辭官,太宗勉強接受了他的請求,但仍然任命他為西京留守、河南尹,并仍然讓趙普兼任太保兼中書令的職位。淳化三年(992年)的春天,年近古稀的趙普因年老體衰,長期有病,便讓留守通判劉昌言代他奉表進奏,請求辭去官職,然而,宋太宗不許,又拜他為國師,封魏國公,給他宰相的俸祿,令他養病,等病好了再到朝廷相見,在洛陽居住。太宗又派遣趙普的弟弟宗正少卿趙安易帶著詔書去賜給趙普說:“你不久前身體偶有不適,便再三要求退休。看來我讓你坐鎮一方,肩負重責,想必是給你帶來了許多麻煩,今特拜你為太師,略表我對你的敬意,希望聽到你病好的消息,能夠與我相見。”宋太宗還賜予趙普羊肉美酒若干。992年7月14日,趙普走完了生命的歷程,病逝于洛陽,終年71歲。宋太宗聽到之后,痛哭涕泣,派官員前去治喪,贈尚書令,追封真定郡王,謚號“忠獻”,并親自撰寫八分字神道碑。
993年2月,趙普葬于洛陽邙山。咸平初年,宋真宗追封趙普為韓王,配饗太祖廟。趙普共有兩個兒子,分別是趙承宗、趙承煦。趙承宗官至羽林大將軍,趙承煦,官至成州團練使。趙普還有兩個女兒,在他死后削發為尼,宋太宗賜長女名志愿,號智果大師;次女名志英,號智圓大師。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12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