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科技進步日新月異,每每看到現在孩子的童年都被手機平板之類的電子產品支配,不少人都在感慨,孩子的娛樂方式未免也太枯燥了。的確,如今孩子的童年生活不如以前豐富,而單一的娛樂方式給孩子帶來的往往是網絡游戲成癮的問題。熊孩子偷偷拿父母的手機在游戲方面支付幾萬到幾十萬的新聞屢見不鮮,孩子沉迷網絡游戲也是不少家長正在苦惱的問題,不僅給孩子生理上帶來近視等不良后果,也不利于孩子正常的心理發展。
其實要想讓孩子逃離網絡游戲的魔爪,家長要注意避免使用”阿倫森效應”的積極面,從而激發孩子對網絡游戲的強烈興致。
“阿倫森效應”的兩面性,有酸又有甜
“阿倫森效應”,也就是獎勵的增加會讓人逐漸變得積極,反之獎勵的減少會讓人逐漸變得消極。例如,一個孩子如果每天都不看手機,那么就能得到一包糖,孩子一開始會很聽話地不看手機,后來和孩子說只能得到半包糖了,孩子就會很不高興,但也會勉強接受。最后孩子只能得到一顆糖,孩子就會非常不愉快,從而重新看手機。
“阿倫森效應”的定義也帶來了兩面性,也就是讓人的興趣日漸濃厚甚至沉迷的積極面,以及讓人不斷減少興趣甚至抵觸的消極面。
但家長往往使用的是”阿倫森效應”的積極面,使得孩子對網絡游戲不斷癡迷。
“阿倫森效應”是怎么形成的
美國心理學家阿倫森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把實驗者分成了四組,讓他們分別給同一個人進行贊揚、貶低、先贊后貶、先貶后贊這不同的評價,而這個人對先貶后贊的那一組最有好感。
根據實驗表明,人們往往偏愛于欲揚先抑的東西,這也就是”阿倫森效應”的積極面。而網絡游戲通常也都利用了這樣的積極面,隨著關卡級數的提升,雖然越來越難,但是獎勵也越來越大,對人的誘惑也越來越吸引,因此自制能力較弱的孩子自然容易沉迷。
而在孩子一開始玩游戲的時候,父母會覺得問題不大,一兩個關卡尚能節制,殊不知孩子已經跌進了游戲的”獎勵陷阱”中。當父母發現孩子停不下來之時再強制不讓孩子玩,這樣的消極給予無疑是增加了孩子的挫敗感,更加凸顯了網絡游戲獎勵的魅力,因此孩子就會更加沉迷。
甚至有些家長會以”玩一局游戲”作為孩子聽話的獎勵,獎勵的增加也無疑是激發了”阿倫森效應”的積極面,一步步讓孩子沉迷。
因此,孩子對網絡游戲的沉迷和家長的操作有一定的關系,而如果孩子已經沉溺其中,家長務必要幫助孩子戒網癮,消除”阿倫森效應”的消極面。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消除”阿倫森效應”的消極面。
1、盡量減少把游戲作為獎勵。
家長一開始把”玩一局游戲”作為孩子的獎勵本就不恰當,要知道孩子的自制能力尚未完善,家長們不應該以自己的自制能力標準去衡量孩子的自制力,這一小小的舉動,也許就是把孩子往網絡游戲的深淵里推,一旦孩子因為網絡游戲越來越大的獎勵而沉迷,家長再制止已經晚了。獎勵的方式有很多種,游戲未必是最正確的選擇。
2、 適當使用”阿倫森效應”的消極面。
當孩子已經開始沉迷游戲,那么即使家長不把游戲作為獎勵手段,孩子也會主動去玩的,而這個時候家長的制止也只會讓孩子反感。那么此時”阿倫森效應”獎勵遞減的消極面就能發揮作用了。
比如家長看到孩子沉迷網絡游戲,可以獎勵孩子。一開始給孩子10塊錢,孩子此時當然會非常樂意并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家長也不要過于理會。然后每隔幾天就減少孩子獎勵的費用,從十塊變到五塊,最后沒有任何獎勵。孩子自然會慢慢消減興致,即使還會玩游戲,也不至于到沉迷的地步了。
3、 幫助孩子找到真正的興趣。
在孩子對網絡游戲尚未成癮或消減興致之時,家長要多陪伴孩子,多和孩子溝通,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從而引導孩子培養真正的興趣愛好,比如畫畫、舞蹈、彈琴等,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家長要注意在興趣培養的初期多多鼓勵孩子,讓孩子樹立自信,也可以利用”阿倫森效應”的積極面發揮孩子對新興趣的強烈興致。
其實孩子對網絡游戲成癮,一方面是游戲的獎勵機制,另一方面是孩子內心的不充實。家長陪伴的缺失、沒有真正的愛好等都會讓孩子把全身心都傾注在虛無的空間里,通過現實中不存在的成就感來滿足自己。但網絡游戲成癮,對孩子的成長當然是百害而無一利的,家長要重視起來,從”阿倫森效應”分析,幫孩子戒網癮。盡量減少把游戲作為獎勵、適當使用”阿倫森效應”的消極面等都是有效的措施。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擺脫網絡游戲的束縛。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27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