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節奏加快,競爭壓力加劇,心理行為異常和精神障礙患者逐漸增多。除了抑郁等精神障礙疾病,游戲成癮也是精神疾病的一種,在2019年9月25日,世界衛生組織正式把沉迷于網絡游戲或電視游戲、妨礙日常生活的游戲成癮認定為新的精神疾病,作為依賴癥的一種,列入了最新版的國際疾病分類。
1
游戲成癮屬于精神疾病
長期沉迷或改變大腦結構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新版國際疾病分類,把對數字和視頻游戲的成癮描述為一種持續或反復頻繁的游戲行為模式。

世界衛生組織精神健康和藥物濫用部門負責人薩克西納表示,一個對游戲上癮的人會失去對游戲的控制,并忽視其它重要的活動,如睡眠、吃飯、工作,這會對這個人造成傷害。
游戲成癮又被稱為“游戲障礙”。有科學研究表明,長期沉迷網絡游戲,會改變大腦結構。
北京回龍觀醫院主任醫師牛雅娟表示,玩游戲孩子的大腦,他的額葉功能出現一些損傷,和正常的孩子相比,控制力下降、認知功能也受到了一些影響。
牛雅娟介紹,她在接診的過程中發現,她接診的大部分青少年介于正常玩游戲與游戲障礙之間,被稱為“危害性游戲行為”的狀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國際疾病分類》,判斷“游戲成癮”有三個主要標準:
第一個,他的玩游戲行為是失控的行為,對游戲行為的開始、結束、持續時間都沒有辦法控制;
第二個,已經知道玩游戲的行為,會對學業、人際關系、家庭關系、健康造成損害,但是還是沒有辦法停止玩游戲;
第三個,游戲成為生活中的優先行為,所有其它的興趣愛好,包括日常活動都要讓位于游戲。

世衛組織表示,確診游戲成癮疾病,往往需要相關癥狀至少持續12個月。如果癥狀嚴重,觀察期也可縮短。
2
“史上最嚴”防沉迷新規出臺月余
未成年人仍有不少漏洞可鉆
今年9月1日起,《國家新聞出版署關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工作的通知》正式施行,其中規定:“所有網絡游戲企業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節假日每日20時至21時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時網絡游戲服務,其他時間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網絡游戲服務。”一個多月過去后,游戲企業做出了哪些改變?在新規實施的過程中,又存在哪些漏洞和不足呢?

根據新規,所有網絡游戲必須接入國家新聞出版署網絡游戲防沉迷實名驗證系統,用戶必須使用真實有效身份信息進行游戲賬號注冊并登錄網絡游戲。新規實施后,互聯網上出現了大量租售不受限游戲賬號的信息。游戲企業回應,目前主要通過技術手段進行防控。
新規還要求,網絡游戲企業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實名注冊和登錄的用戶提供游戲服務。小學五年級在讀學生小強告訴記者,通過不斷的嘗試、篩選,還是可以找到對未成年人不限時間的游戲,或用“游客”的身份玩。

新規出臺后,還有未成年的孩子沒日沒夜地打游戲,而家長發現這類情況后,找不到快速、有效的投訴、舉報渠道。

新版《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規定:“網絡產品和服務提供者應當建立便捷、合理、有效的投訴和舉報渠道,公開投訴、舉報方式等信息,及時受理并處理涉及未成年人的投訴、舉報。”但現實情況并不理想。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3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