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初中數(shù)學老師,正常的輔導過程,我應該教給學生基本知識點,解題方法等,可是在實際輔導過程中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好多家長平時督促孩子學習時,只知道吆喝,看到孩子在忙,就放心了,孩子怎么學,家長不管。當孩子成績出現(xiàn)問題了,就知道喊,根本不知道從哪兒抓起,這里我就來說一說老師如何教,孩子如何學,請大家指點,也或許能給沒思路的家長提供一點幫助。
首先我談一下我作為一名初中數(shù)學老師是如何教的。
我作為一名初中數(shù)學老師,首先深入研讀新課標、中考考綱,每年都潛心研究江蘇中考十三市試卷,尤其是近10年的南京市中考試卷,熟知考試的方向及中考要求。在輔導過程中,我重視:1、知識點的講解;2、思想方法的傳授;3、審題方法的訓練;4、書寫過程的規(guī)范性和完整性;5、錯題二次訂正;6、考前重視考試技巧的傳授及心理和心態(tài)的調(diào)整。
那么作為一名學生應該如何學呢?
我們應該按照四步一回頭來進行。
第一步是是課前預習。
那么如何預習呢?要看下一節(jié)課上的內(nèi)容中基本的定義,定理,定理的推導過程,例題,基本書寫格式要求,再拿起筆做書后的習題。通過預習,我們要知道哪些已學會,哪些不清楚,帶著問題準備去聽課。
第二步是課堂聽課
如何聽呢?
如果不預習,那么你登起眼睛,豎起耳朵來聽課,很累,很快繃緊的弦就會斷,一旦你有5分鐘沒聽進去,接下來就會聽不懂,因為不連續(xù),知識鏈斷了,放學回家作業(yè)不好做,作業(yè)做到很晚完不成,這樣學習很累,效果不好。
如果預習過了呢?帶著問題聽課,你聽課就會很輕松,在老師講解時,不必什么都認真聽,只在你覺得不好懂的地方認真聽一下,聽懂了,就可以了。做課堂筆記也不能什么都記,否則你顧得上記錄,就顧不上聽課了。通過預習,我們知道哪些是書上有的,哪些是書上沒有的,書上有的就不用記錄了,記錄的是老師總結(jié)的結(jié)論性的東西,補充的東西,或公式等。
第三步是復習。
好多孩子放學回家,吃完飯馬上掏出作業(yè)來做,以為這樣做最快,其實欲速則不達。
孩子做一個題目的時間分為兩塊,一塊是審題的時間,一塊是書寫的時間。如果不復習就動手做作業(yè),白天在學校里學習的知識點往往會遺忘很多,在審題時就會花很長時間思考,這樣孩子的時間就不夠用了,有好多的孩子會做到11點還完不成,更別說發(fā)展業(yè)余興趣愛好了。而會學習的孩子就會先拿出書和課堂筆記來先復習一下,復習定義,定理,定理的推導過程,例題,書寫格式要求,以及在課堂聽課時記錄的筆記,把當天學習的內(nèi)容都搞清楚了,復習時間很短,很快就會通過,再來做作業(yè),就會感覺得心應手,審題時很快就能弄懂題意,這樣做作業(yè)就快了,表面上看復習占用時間,其實磨刀不誤砍柴工!
第四步就是做作業(yè)
由于復習工作做得好,自然地,做作業(yè)就快,而且達到了做作業(yè)的目的。
下面說一回頭
這個一回頭,對于一個題目可以一回頭。
一個題目如果條件多,其實每個條件都會涉及到一個定義或一個定理,老師講解時逐條講解,會把一個題目講解得支離破碎,老師講解完了,如果我們同學回過頭來整合一下,能形成一個整體映像,同時在大腦的溝和回上反復刻畫,加深映像,加強記憶效果。我們同學還可以再回過頭來看一下,這個題目有哪些條件,結(jié)論是什么,在自己審題分析時,在什么地方被擋住了,通過老師的講解,我們學到了什么,要像過雪球一樣,把我們的知識球越滾越大,而不能像大猩猩摘桃子,摘得多,摔得多,最后看一下,手里沒幾個桃子。
一個題目是這樣,一節(jié)課45鐘,當鈴聲響了,我們也可以花點時間一回頭,回放一下這一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哪些內(nèi)容,在我們的大腦的溝和回上反復刻畫,加深映像,加強記憶效果,中午吃飯前也可以搞個一回頭,回放一下一個上午四節(jié)課學習了哪些內(nèi)容,晚上,按照自己定的學習計劃把該做的事情做完了,在上床睡覺前,再搞一個一回頭,看一下全天學習的內(nèi)容,拿起筆來,把錯題糾錯一下,像過雪球一樣,把我們的知識球越滾越大,反之,就會符合正常的遺忘規(guī)律,不及時鞏固就會丟掉很多!
到周末了再拿起書本,習題集,搞個一回頭,回放一下這一周都學習了什么,拿起筆,稿紙,把錯題清理一下。到一個月了,正好利用學校搞的月考,期中,期末考試,逼著我們?nèi)ジ阋换仡^,拿起書本,習題集,掃描定義,定理,定理的推導過程,例題,看看是否還有盲區(qū),拿起筆來進一步清理錯題,這樣翻來覆去地搞,就會增強我們的學習效果。
以上就是我要說的四步一回頭。請大家指點,也或許在家長們平時督促孩子學習時,能幫助您找到抓手。
謝謝!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34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