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妹妹打電話給我,聊到了她女兒學鋼琴的事情。
年前孩子自己在網上找的鋼琴陪練,想要把丟下一段的鋼琴再學起來。
妹妹自然高興,趁著熱乎勁給孩子報了線上陪練課。可沒多久,孩子就懈怠了,不想練琴,也不想上課了。
妹妹分析是因為老師太刻板,孩子厭惡造成的。
其實,這背后有一個她未發現、至為關鍵的因素,就是——反饋。
孩子從二年級開始學琴,從一開始妹妹對學琴的規劃是:不考級,只為提升孩子素養,陶冶情操。
其實,說心里話,我非常認可這樣的初心,我家女兒也是這樣開始的練琴。
但現在,我要說,這樣的規劃只有愿景,卻沒有動力,最終是達不成目標的。
為什么我會這么說呢?
很簡單,你可以設想一下:
一個孩子每天、每月、每年都在辛苦練琴,可是,沒有考級任務和任何演出機會。
就相當于只練,卻始終得不到任何反饋。
不管是考級,還是演出,或是比賽,總會在付出以后,有一個切實的反饋。
這里有對曲子演奏是否完美的直接評價;有觀眾觀看表演時發出掌聲的滿足;又有來自團隊合作后得到的榮譽感,這些都是練琴的反饋。
這些反饋形成回路,孩子從中得到鼓勵,從而產生更大的動力來堅持,這就開啟了自我進化系統。
慢慢的隨著琴藝的不斷增長,收獲的反饋也會更多,良性循環使得孩子的鋼琴就能夠堅持,而且這種練琴的氛圍和效率也是快樂和高效的。
其實,不僅僅是練琴,孩子的學習也需要好的反饋。
我女兒在上學期前半段,因為我自身的原因,導致我們親子關系異常緊張,經常爆發激烈沖突。
我們兩個都痛苦不已,孩子自然在學習上就表現很被動,完全沒有動力。
后來,我自己反思后,調整了自己,先是調整關系,等關系緩和之后,再跟孩子心平氣和的討論如何提升學習成績。
關系好了,她也就不再覺得是針對她了,自己也想要克服自己的毛病。
我同時,私下找她的老師,希望在她有所改變后能夠給予她及時地表揚。
果然,她開始變化了,從每天無精打采的去學校,變成了經常回來說學校的事情,再到后來說,主動回答問題老師經常表揚她了。
我真切地從孩子身上看到了正向反饋的力量。
其實,不僅僅是孩子,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和事物都需要反饋機制。
人通過反饋知道自己行為的對錯與價值;機械設備通過反饋形成不斷升級;整個社會通過反饋形成不斷的修正和進化。
學會發現生活中的底層規律,能讓我們看到很多事情的本質,從而影響我們的選擇,而人生也正是有無數的選擇組成的,不同的選擇的累加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讓我們開啟自己的認知提升之旅,給人生更多可能性。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39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