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聽過評書《薛剛反唐》,知道薛剛這個人很厲害,也很能惹禍,踢死太子,驚崩圣駕,害得薛家被滿門抄斬,三百五十口進了鐵丘墳。后來薛剛造了反,滅武興唐,使大唐天下重新回到李姓手中。而在真實的歷史中,沒有薛剛這個人,薛剛的原型是薛嵩。
薛嵩是薛仁貴的孫子,薛楚玉兒子,膂力過人,善騎射,卻不喜歡讀書。安史之亂時,他參加了義軍,確實造反了。因為他非常勇猛,義軍首領讓他守衛相州。當時,皇太子是天下兵馬大元帥,派仆固懷恩收復河朔。唐軍擊潰義軍,兵至相州,薛嵩聽說后,獻城投降,仆固懷恩仍讓他守相州。
安史之后,薛嵩被任為相州刺史,充相、衛、洺、邢等州節度觀察使。因為內亂剛平,朝廷相安定人心,所以重用薛嵩。《舊唐書·薛嵩傳》:“嵩感恩奉職,數年間,管內粗理,累遷檢校右仆射。”《新唐書·薛嵩傳》:“方大亂后,人亦厭禍,嵩謹奉職,頗有治名。大歷初,封高平郡王,實封二百戶,號其軍為昭義。”如此看來,薛嵩在大亂之后,被封為平郡王。
薛嵩不喜讀書,喜歡玩,曾癡迷蹴踘。蹴踘是什么?就是踢球,相當于古代的足球。有隱士劉鋼勸他,說可以娛樂的東西很多,干嘛把時間浪費在踢球上面?薛嵩覺得他說得有道理,便把蹴踘圖形坐右,時刻提醒自己,不可因蹴踘而誤事。薛嵩的人生經歷較為傳奇,后人創作《薛剛反唐》時,就把他寫成了薛剛,開始造反,最后也被封王。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42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