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青少年甚至兒童上網成癮成了令家長朋友們最頭疼的問題,也是當今社會存在的一個大問題。如何將沉迷在虛擬世界的孩子拉回現實?我們可從《三十六計》等古籍中借鑒先賢的用兵、行醫智慧,結合孩子的心理特點,采用“六招”輕松幫孩子戒除網癮。
孩子為什么產生網癮
首先,家長要弄清楚孩子的狀況。即孩子為什么沉迷網絡,是學習遇到了困難,還是受周圍環境影響;孩子的網癮表現在哪些方面,是打游戲還是有手機依賴癥;孩子是否患上抑郁癥。

這里需要說明兩點:第一,網癮并不是專指打游戲,長時間利用手機聊天、刷視頻等也是網癮。據北京安定醫院網絡成癮門診副主任醫師盛利霞與求助的家長交流,一些網癮孩子的表現基本是“刷某音”“看視頻”“看某博”“聊天”“看小說”……長時間玩游戲的是少數。因此,除了沉迷網游的孩子需要關注,其他形式的迷戀手機成癮也需要引起注意。第二,網癮大多數情況是一種病。盛利霞大夫表示,“來門診就診的70%-80%被家長認為是手機成癮的孩子,最后都被診斷是抑郁狀態,還有一部分孩子只是單純的青春期逆反心理。”
其次,家長要深入了解網游的魅力所在。一是每種網絡游戲都有一個十分誘人的目標。如拯救“公主”、攀登頂峰、消除障礙等等,并讓玩家賺取積分、晉升等級,設計得一步步引人入勝。這些目標都有很大的吸引力和挑戰性,達成目標后,玩家會獲得滿滿的成就感。二是網絡游戲的規則充滿挑戰性。規則根據游戲的難度級別逐步增加,并且許多規則是隱藏的,容易吸引玩家一步步去探索未知的可能空間,把實現目標的路徑決定權交給玩家,使得游戲充滿不確定性,對人的刺激就非常強烈。三是網絡游戲的反饋機制比較科學。你任何時候都能看到自己的分數變化、級別情況,并且這種變化到目標之間的差距都有明顯的數據顯示。這就刺激玩家及時調節、跟進,保持不斷地接近目標。同時,這種反饋也是在暗示玩家:目標就在那里,你一步步接近就能實現。另外,網絡拉近了人與人、人與世界萬物的距離,足不出戶甚至隨時隨地就可以通過手機購物、娛樂、社交等,手機對人確實具有強大的吸引力。

家長只有知己知彼,方能采取恰當的方法對癥下藥,徹底根除孩子的網癮。
戒除網癮的第一步——調虎離山
《三十六計》第十五計調虎離山:“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誘之,往蹇(jian,行走困難)來連。”指為了便于行事,想方設法的引誘人離開原來的地方。孩子如果沉迷網絡,可以采用“調虎離山”的計策,讓孩子暫時離開電子產品,然后循序漸進加以鞏固。

但是,萬事開頭難。網癮成了孩子的精神支柱,一下子讓他徹底戒除,他總會有不甘心理。因此,家長不要一下子讓孩子徹底斷網,可以考慮先讓孩子暫時離開電子產品一周左右,然后給予一些其他方面的補償或陪同旅行等活動,孩子就會容易接受。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可能會感到一些不適,家長可告訴孩子這正是網癮的危害造成的,適應一段時間就好了,并陪孩子觀看一些網癮、賭癮、毒癮案例,以引起孩子的重視。
事后,對孩子自律的行為給予鼓勵和贊賞,孩子就會對自己的堅持有成就感,從而堅定信心完成下一個小目標。
接下來,按照“21天效應”讓孩子遠離電子產品21天左右,并把電子產品封存或處理掉。然后,再按照“90天定律”,讓孩子循序漸進堅持戒除網癮。慢慢地,孩子的生理心理一定會起到積極的變化,很容易逐漸擺脫網絡控制。
據研究,大腦構筑一條新的神經通道需要21天時間。所以,人的行為經過21天左右的重復就會形成習慣,而經過90天左右的重復會形成穩定習慣。習慣的形成大致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一7天,這個階段你必須不時提醒自己注意改變。因為你一不留意,你的壞情緒、壞毛病就會浮出水面,讓你又回到從前。你在提醒自己、要求自己的同時,也許會感到很不自然、很不舒服,然而,這種“不自然、不舒服”是正常的。 第二階段:7—21天,經過一周的刻意要求,你已經覺得比較自然、比較舒服了,但你不可大意,一不留神你的壞情緒、壞毛病還會再來破壞你,讓你回到從前。所以,你還要刻意提醒自己、要求自己。 第三階段:21一90天,這一階段是習慣的穩定期,它會逐漸使新習慣成為你生命的一部分。
事實證明,對于缺乏自制力的孩子來說,通過“調虎離山”之計和“21天效應” “90天定律”隔斷網游,是一個有科學依據并簡單有效的戒除網癮辦法。一旦孩子有了自制力,再幫他制定一些上網的規則,即可引導孩子合理健康地使用網絡。
戒除網癮的第二步——李代桃僵
《三十六計》第十一計李代桃僵:“勢必有損,損陰以益陽。”在古代戰爭中,常用在敵優我劣,或者勢均力敵的情況下,以犧牲小的代價去換取大的利益。通過“李代桃僵”,讓健康活動取代網絡游戲,不失為鞏固戒除網癮成果的好辦法。

心理研究表明,當人持續深度從事一項活動時,大腦中的多巴胺就會增加,你就會越來越興奮;反之,當你逐漸脫離這一活動時,多巴胺會逐漸減少,這項活動對你的吸引也就減弱。
我們可利用這個規律,讓孩子對正當活動逐漸產生興趣,對網游逐漸降低興趣,其網癮自會逐漸消失。
可以說,所有孩子都會有一些正當愛好,只不過讓更有魅力的網絡活動擠占了。戒除網癮的同時,一定要引導孩子發展替代網游的學習生活方式,比如讀書、音體美等興趣愛好、健身、旅行等等,讓孩子的課余生活豐富多彩。可以通過親人陪伴、小伙伴陪伴、上興趣班等方式,讓孩子投入到健康有趣的活動中去。孩子的課余生活一旦豐富多彩,網癮也會在其大腦中逐漸根除。
拿我個人的例子來說,我曾經對騰訊游戲中的“夠級”“保皇”比較迷戀,慢慢地影響了身體健康。明明想戒除網癮,可是很容易戒而復發。后來,我逐漸發展了健身、釣魚、讀書等愛好,終于徹底戒除了網癮。
戒除網癮的第三步——欲擒故縱
《三十六計》第十六計欲擒故縱:”逼則反兵,走則減勢。緊隨勿迫,累其氣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意思是:逼迫敵人無路可走,它就會反撲;讓它逃跑則可減弱敵人的氣勢。追擊時,跟蹤敵人不要過于逼迫它,以消耗它的體力,瓦解它的斗志,待敵人士氣沮喪、潰不成軍,再捕捉它,就可以避免流血。比喻為了進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松一步。
孩子沉迷網絡正上癮時,我們往往很難讓他停下來,許多大道理終究抵不過“逆反心”和“多巴胺”。此時,不妨反其道而行之,任由孩子沉迷游戲,并且讓他把游戲當成任務去做,說不定就是讓孩子厭倦游戲的好辦法。
有網友分享了一個類似的例子和一個類似的方法,感覺確實有道理。當讓孩子專門把游戲當成任務去做時,游戲對他的新奇感也就消失了,完不成任務他也就失去了成就感,慢慢地就會產生厭倦情緒了。


還有這樣一則故事,希望給大家有所借鑒:
在杰尼斯郡的大街上,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叫聲連天。幾天過去后,老人難以忍受,老人多次制止都不見效。后來,他想了一個絕妙的辦法。他給每個孩子25美分,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孩子們心想,無拘無束地玩耍還有“工資”,都很高興。
第二天,孩子們一如既往地來到老人門前吵鬧。老人這次給了每個孩子15美分,他說自己沒有收入,只能少給一些。15美分也還可以吧,孩子們仍然興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給每個孩子5美分。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發誓再也不會為老人而玩了。果然,從這以后,老人的門前恢復了寧靜。
一般來說,人們做事的動機可以分為兩種: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如果按照內部動機去行動,我們就是自己的主人;如果驅使我們的是外部動機,我們就會被外部因素所左右,成為它的奴隸。
在這個故事中,老人的想法很簡單,他將孩子們的內部動機”玩耍”變成了外部動機”玩耍的目的是賺錢”。由于老人操縱著”錢”這個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縱了孩子們的行為。
B.F.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理論強調強化的作用,認為任何活動只要隨后緊跟著積極的獎勵便得到強化,沒有獎勵,活動便會消失。孩子們在得到獎勵又瞬間一無所得后,他們的心理落差是很大的,情緒是惱怒的,為“報復”老人取消“玩耍”是符合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
這個故事給啟示我們:如果利用獎勵把游戲變成孩子的外部動機,當孩子達不到制定的高標準時予以減少獎勵,或者指責、懲罰,孩子對游戲的興趣就會大幅度降低。
戒除網癮的第四步——借刀殺人
《三十六計》第三計借刀殺人:“敵已明,友未定,引友殺敵,不自出力,以《損》推演。”意思是:敵人的情況已經明了,友方的態度尚未確定。利用友方的力量去消滅敵人,自己不需要付出什么力量。這是從《損》卦推演出的計策。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別人的手去害人。

當然,這里不是害人而是救人,是通過第三方的力量——專門的電競機構迫使孩子戒除網癮。
有游戲癮的孩子大多數打游戲都“有一手”,是某項游戲中的佼佼者,他們心中也都有一個“電競夢”。但是,如果我們不是從“堵”的角度而是從“輸”的角度去解決問題,順著孩子的愿望,讓孩子面對電競知難而退,不失為一個讓孩子對網游徹底死心的好辦法。
據報道,浙江張先生15歲的兒子小布因為迷戀網游成績從班上前十名驟降到年級末尾,并且因為玩游戲起爭執而打斷了張先生的鼻梁骨。無奈之下,張先生把孩子送到杭州電競小鎮的知名職業電競俱樂“LGD”接受電競選手測試,結果顯示自以為游戲能力超強的小布距離職業選手標準很遠很遠。
據專業人士介紹,打游戲和電競完全是兩碼事,要成為一名職業電競選手,除了刻苦和系統的訓練外,最重要的還是天賦。俱樂部有一套電競天賦測評系統,通過反應能力、點擊準確、身體協調、身體素質等五大類的測試,可以了解到測試者的手眼反應、協調性、穩定性、抗壓能力等成為職業電競選手必要指標。

結果一整套測試做下來,小布除了手眼反應比普通人稍快一些,其他測試數據距離“有電競天賦”的標準差之萬里。不到黃河不死心,此行足以讓癡迷游戲的小布望而退卻了。據該俱樂部統計,來俱樂部做過天賦測試的孩子有700多人,還沒有一個能通過測試。
另據報道,一家電競俱樂部邀請幾百名游戲愛好者參加體驗營,以職業選手的要求訓練一周。每天16小時高強度的訓練下,眾多學員紛紛“中途退營”。有人哭著對教練說不打了,要回家,甚至有的學員產生了再也不碰這款游戲的念頭。
當然,如果孩子確實有電競天賦和才能,順其自然、重點培養,也不失為一件好事。
戒除網癮的第五步——以毒攻毒
東晉醫藥學家葛洪的《肘后備急方》記載:“殺所咬犬取腦敷之,(狂犬病)后不復發”,就是采用“以毒攻毒”的方法治病的。在葛洪看來,既然瘋狗的嘴里有毒,其他部位肯定存在克制毒素的東西。經過多次試驗,他讓人把瘋狗打死,取出它的腦漿放在被咬之人的傷口上,實踐證明確實有效。當然,我們也可以借鑒網游的設計特點“以毒攻毒”,讓孩子的學習生活“游戲化”,使之對學習生活產生濃厚的興趣而放棄網游。

前面我們講過,網游的魅力在于其明確具體的目標、充滿挑戰性的規則和科學的反饋機制。同樣,我們可以把這些規則引入到使孩子的學習生活中。第一,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定好人生大目標,再幫助孩子分解成一個個容易實現的小目標,每個目標都列出攻克計劃。如果做到孩子的學習生活目標明確化、具體化,每一個小目標稍加努力即可實現,就會使孩子產生前進的動力。第二,要與孩子協商制定學習生活的基本制度、規則,同時給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權。讓孩子形成健康有序的學習生活習慣,實現民主自由與底線意識有機結合,孩子就不會產生被逼迫的感覺。第三,要及時記錄、反饋孩子的變化。可參考股票曲線圖,給孩子學習生活上的量化反饋,并分析離目標的差距和實現目標的可能性;當然也要包括不斷地鼓勵和適度的懲罰。這樣,孩子就能適時調整學習生活狀態,其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才會逐漸高漲,才能逐漸遠離電子產品,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戒除網癮的第六步——擒賊擒王
《三十六計》第十八計擒賊擒王:“摧其堅,奪其魁,以解其體。龍戰于野,其道窮也。”意思是:擊潰敵人的主力,抓獲其首領,便可瓦解其全軍。就好像強龍離開大海到田野中爭斗,必然會陷入絕境。比喻做事要抓關鍵。

戒除孩子網癮的關鍵是看孩子的網癮屬于什么情況。盛利霞大夫說,如果是單純游戲成癮或者沉迷手機,則沒有有效的治療藥物,只能是家長教會孩子管理自己,家長可嘗試以上幾種方法去幫助孩子戒除網癮。
然而,大多數有網癮的孩子則是患上了一種“病”。盛利霞大夫表示,“來門診就診的70-80%被家長認為是手機成癮的孩子,最后都被診斷是抑郁狀態”, 許多沉迷手機、不愛見人、注意力不集中、睡眠差的學生患者,多數最后都被診斷為情緒問題。她能做的是給患有抑郁的孩子使用藥物,緩解孩子的癥狀。孩子情緒好轉、睡眠改善,自然就愿意上學了,也不會大半夜玩手機了,自然也不需要針對“沉迷手機”去教育孩子了。
然而,令人失望的是,有許多家長是拒絕承認孩子有情緒問題(抑郁癥)的,更不用提督促孩子吃藥;甚至有些家長來門診時都不帶上孩子本人,這讓她想做診斷都無從下手。
因此,如果嘗試普通手段(如上述五步)都無法使孩子戒除網癮時,家長就要考慮求助于專門的戒除網癮醫院或者心理醫生了。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4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