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對數學感興趣一年級(一年級數學怎么上才能引起學生興趣)
我拿什么吸引一年級孩子的數學學習興趣,本學期我又開始了新的一輪教學, 面對這幫剛剛從幼兒園出來一年級的小不點,看著他們一會要喝水,一會要去衛生間,一會又下位借鉛筆,一會同位又開始鬧別扭,告狀什么的,我真有點束手無策的感覺。而數學又是一門抽象性、系統性和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如果強制孩子聽課,又苦又累, 很容易讓孩子從小產生厭學情緒。如果我能根據孩子的身心特征、 興趣愛進行課堂教學, 讓孩子們一上學就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愉悅, 從小培養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欲、 良好的思維品質和學習習慣,做孩子心中的貴人,孩子們肯定會終身受益。下面我結合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探索、總結了一些有效做法。
孩子學習?對于所有的家長來,最關心就是孩子的學習,對吧?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成績呢?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因素有哪些?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影響孩子學習的主要因素有22條之多,家長你了解幾條呢?
一、調整教學內容,變陳舊為新鮮
現在每個家長對孩子的學前教育非常重視, 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參加過幼兒園的學習, 還有許多學生參加過不同層次的學前輔導班。 因此,一年級的許多簡單的數學內容孩子們早已知道, 當課堂中不斷出現這些孩子已”知道”的數學知識時,會讓兒童失去新鮮感,以至上課注意力不能集中,興趣更是無從談起。
那么這些簡單的內容是不是不用教了呢?也不是。比如孩子們雖然會計算 20以內加減或 100以內加減,甚至有的孩子剛入學就會背乘法口訣表,其實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記憶作支柱, 對此我要加以肯定,給孩子信心。在此基礎上我將教學重點向數的實際應用、數的組成、數的順序、基數與序數的概念,以及十進制,數的位置原則等這些孩子相對薄弱的環節稍作傾斜, 讓孩子感到數學不是 “炒冷飯”,通過學習自己的本領又大了。如通過學習讓孩子不僅會讀會寫 16,還了解到它是由 1 個十和 6個一組成的。讓孩子變原來基于記憶的了解為基于理解的掌握,從部分人會到全部人都會,從知道到”真會” 。
二、精心創設情境,變枯燥為有趣
在教學中,單純的知識教學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七、八歲的孩子剛從幼兒園來到小學, 大多還沉浸在童話的世界里, 都喜歡聽有趣的故事。上課的時候如果能根據教學內容, 經常編造一些擬人化的小動物或流行的動畫片中的人物, 以故事的形式出現, 在他們感興趣的時候,從中引出數學問題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教學《認識鐘表》 時,我設計了奧特曼打怪獸的故事情境引入并貫穿全課:
(1)一天,科學家給奧特曼傳來一張圖, 圖上畫著一個鐘 (8時),這是怪獸將會出現的時間。 請學生告訴奧特曼是幾時, 怎么看出來的。
(2)在打怪獸的時候,奧特曼的能量不夠了,科學家拿著最新式
武器匆匆趕來,說:”這個武器上面有兩個鐘,一個鐘的時間已經設定了,請看。(讓學生說鐘面上的時間。 )另一個鐘請你們撥,如果所撥時間和前一個鐘相差一小時, 就能發出一級能量, 如果相差兩小時就能發出二級能量, 如果相差三小時就能發出最大的三級能量。 小朋友們快幫幫奧特曼吧!(學生進行撥鐘練習。)”
上課的時候,孩子們一聽是自己喜歡的奧特曼,個個精神抖擻,積極開動腦筋為戰勝怪獸而躍躍欲試, 教師及時加以引導, 學生很快就輕松地學會了本節課需要掌握的知識點。
課堂中,我一方面用故事的情境來吸引學生學習,與此同時,也可用數學知識本身之間的美妙聯系和數學的應用激發著孩子探索數學奧秘的興趣。 很多時候故事并非只是加了外衣, 而是在內容上也做了適當改造,讓孩子真實地感到數學知識的有用。像國外的”數學王子”叢書,國內的科普名作家李佩毓老師寫的數學童話故事都可以作我們教學的重要參照。
三、適時寓教于樂,變被動為主動
爭強好勝是孩子的特點、愛玩游戲是孩子的天性。一年級學生由于年齡小,無意注意占優勢,有意注意不易持久,因此他們學習一段時間后,就容易注意力分散,思維松懈,出現”各忙各的”現象。此時形式多樣的游戲和競賽可以說是讓孩子變主動的法寶。孩子們在”比”和”玩”中得到表現自我的機會,思維的積極性、學習的熱情被充分調動起來, 能有效地防止課堂教學后期容易產生的疲倦, 讓孩子主動地把注意力長時間地穩定在學習對象上, 使教學收到很好的效果。
如為了提高學生的計算速度,可采用”搶紅旗” 、 “奪冠軍”、”誰是口算大王”等方法。對疑難問題采用”打開智慧鎖,摘取智慧果”、”我和老師比一比”等方式啟發學生思考。
我還結合計算機組織挖地雷、計算接力賽、爭當小小巧算家、海綿寶寶找朋友、對口令、小貓釣魚、優秀郵遞員 PK賽、貓捉老鼠、孫悟空打妖怪等活動,把枯燥乏味的計算變成豐富多彩的游戲與競賽,學生興趣濃、情緒高、思維活、反應快,在”玩樂”中獲取了知識,增長了智慧,促進了身心的健康發展。
學期初我發給學生每人一個本子,命名為”功勞薄” ,根據平時競賽的不同情況在學生的”功勞薄”上用印章蓋上小紅旗。定期進行合計評比出”小小數學家”,采用發給獎品獎狀、給家長發表揚信等方式,不斷鞏固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實踐證明能有效地 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四、重視實踐操作,變抽象為形象
《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一年級的學生具體形象思維占較大優勢,對于抽象的數學知識理解有一定的困難, 他們的思維更需要有可感知的具體事物來支持。 如果一味地要求學生空想或是死記, 不但不符合教育規律, 也會給學生進一步學習帶來障礙。 我們發現孩子的一雙小手特別愛擺弄各種東西, 老師可以根據孩子的這一特點結合教學內容合理地組織動手實踐操作活動,協助學生獲得更多的感性認識,為學生的思維提供支柱。
例如教學” 9 加幾”的湊十法時,先用”拿過來 1根湊成 10,捆成一捆”的操作活動,使學生直觀了解湊 10的過程。接著,組織”擺一擺,算一算””圈一圈,算一算”等活動,邊實際操作邊進行計算,具體形象的操作過程與抽象的計算過程一一對應。 外顯的動作驅動內在的思維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不斷感悟、理解計算方法。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像”拿過來 1根湊成 10″之類的操作活動比較簡單,很容易被教師忽略。 可是它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還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它能變抽象為形象,有效幫助孩子理解數學模型,達到樂學和會學的目的。
五、注意語言訓練,變感性為理性
語言是人類交往的工具,口頭表達能力是人與人交往的基本能力之一。在課堂中我們經常看到學生對問題只能作出答案性的判斷, 而思考的過程卻如茶壺里的餃子倒不出來;學生在課堂中與人交流時,總是干巴巴地,缺乏應有的完整性、條理性和準確性。這種現象是口頭表達能力差造成的, 而它的改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 因而我在一年級的數學課堂中就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放在重要的地位。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下,在多表揚少批評的前提下,提供各種機會采取各種形式,放手讓學生大膽地說,鼓勵不同的思考、不同的表達,充分暴露學生的思維, 變感性的答案為理性的過程,在提高孩子口表達能力的同時,提高教學質量。
如在做 7+( )=12 這道逆向思維的題目時,我鼓勵學生充分地用語言來表述思考的過程。有的學生說: “因為 7和 5組成 12,所以括號里是 5。”有的學生說:”因為 12 可以分成 7 和 5,所以應該填 5。”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說得好表揚是理所當然,學生說得不夠好,教師耐心引導,并對學生的進步和勇敢給予充分的肯定。 讓每個孩子都能獲得成功的快樂。同時聽取別人的方法,拓寬思路。而老師則可以通過孩子的說及時了解學生的掌握程度,及時糾正學生思維過程的缺陷。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盡量面向全體學生,但是課堂時間非常有限,所以在一節課里不可能讓每個學生都能站起來表達,可采用自言自語、小組討論、同桌交流等形式來進行,使每一個孩子都有鍛煉的機會,讓孩子慢慢變得會說、愿說、樂說、說的全面。總之,為了讓孩子一開始就喜歡數學,熱愛數學,這種積極的數學情感將為孩子今后的學習孕育潛力, 將對孩子今后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任重道遠, 所以我們當教師的要從孩子的本身特征出發,不斷思索,不斷改進, 使學生在有效的課堂中尋找到學習的樂趣,真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46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