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文書翻譯:
作者:吳軍豹
我在留學那段時間,想起了一件事,就是教育部的改革,要求必須轉學到了本地學校,所以我才會出現厭學現象。
也許很多家長沒有經歷過這樣的事情,當孩子到了學齡期,但是我發現,原本說起來簡單的算術題,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確實比很多孩子強,更有可能給人一種“思維不可思議”的感覺。
美國心理學家瑪莎·李麗麗曾做過一個很生動的對比,她發現:
美國孩子的思維非常簡單,上課時能聽得懂老師講的內容,課后卻不愛寫作業。
有一部分是因為學不會,才導致厭學的。
有一部分是因為沒有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對學習失去了信心。
有部分孩子會感到痛苦,努力過后也就堅持不下去了。
但是有個朋友的孩子特別的聰明,不但是小學時成績優秀的孩子,卻能把成績,拉上來。
她說,因為在她的印象里,自己的孩子,特別聰明,根本就不用學習。
她說的意思是說,在她的印象里,我的孩子就是一個“聰明”的孩子,因為學習不好,才考不上大學,上了大學以后就得跟著別人學習,否則就得一直玩手機,一直玩手機,覺得很墮落。
這種思維游戲,我一直覺得和“聰明”、“勤奮”就差不多,因為“努力”的價值取向,根本就沒有做到。
有的人,不擅長“努力”這件事,她就喜歡那件事,就為了早點接觸那件事情,讓她不至于后來考不上大學,因為她覺得這件事兒還挺簡單的,考不上大學,以后就要和別人比,反正我還有很多優勢,那么多才干呢,何必呢,大家都喜歡,為什么要和自己比呢?這都是一場空。
當然,我不是說玩手機對孩子不好,但是我有自己的原則,不能一直在孩子面前玩手機,甚至有時候,我都在想我是不是把手機當保姆,有時候,孩子鬧騰的太厲害,我就把手機塞給他,他自然不會給我。
只要我不把手機給他,他就能心安理得看動畫片,哪怕只是短暫的動畫片,他也能過很久。
3、玩手機可以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有的家長為了不讓孩子影響到自己家的事,或者是孩子有什么話不愿意跟家長說,所以,就讓孩子一直玩手機,這種做法其實是非常錯誤的。孩子是需要家長的陪伴和關愛的,在陪伴中,讓孩子學會表達愛,也學會在生活中進行表達愛。
一般情況下,如果家長都能好好說話,好好表達愛,多和孩子說話,就不會因為孩子的吵鬧而感到痛苦。
同時,家長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經常當著孩子的面玩手機,或者經常發脾氣,這樣才能給孩子一個良好的示范,讓孩子學會好好說話。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50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