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怎么做?首先要搞清楚孩子叛逆行為的形成。
叛逆行為,在心理學上叫做個體心理防御機制,是指個體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
叛逆的孩子通常會表現為:
反抗父母,不喜歡被父母管得太嚴,不想被父母管得太松,經常和父母吵架,或者和父母對著干,故意惹父母生氣,故意惹父母生氣等。
而對于他們來說,并沒有什么好奇怪的。
所以他們會叛逆,會不聽話,做出很多錯誤的行為。
其實是因為父母缺乏管教技巧,雙方缺少對彼此邊界的認知。
01.孩子的叛逆和你的教育有關?
家長總是擔心孩子在青春期出現叛逆行為,因此,采取錯誤的教育方式。
青春期的孩子有許多叛逆的表現,如果父母用錯了方法,就會導致孩子越管越糟糕。
1.給孩子隨意打罵教育
青春期的孩子,之所以叛逆,之所以叛逆,之所以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是因為家長的教育方式存在問題。
青春期的孩子,已經有了獨立意識,所以,他們會有很強的獨立意識。
這個時候,如果父母總是采用打罵的方式教育孩子,只會讓孩子變得更加叛逆,甚至會雕人三觀。
前幾天,鄰居李姐帶著兒子小軒去參加次聚餐,李姐熱情地打招呼,但是小軒很不喜歡,躲開了。
李姐問小軒,為什么不喜歡自己的妹妹呢?小軒一五一十地告訴她,是因為妹妹長得很漂亮,所以她特別想要妹妹,還沒等李姐說完,小軒就不耐煩了,說:“不想,就不要了。”
李姐對小軒說:“這不是你的錯,你可以生氣、發泄,也可以去摔倒在地上,但是無論怎樣,你都不能傷害到妹妹,如果你不開心,我也不會因為妹妹摔倒而生氣。”
小軒聽完,生氣地走開了。
李姐問小軒軒,他為什么要這樣做?小軒說:“我不開心,別人不開心。”
當媽媽問小軒軒是否愿意分享時,小軒眨巴著眼睛說:“不愿意,沒關系,你開心就好。”
李姐又問小軒:“那你覺得哥哥哭鬧,你生氣嗎?”
小軒笑著說:“不生氣。”
李姐問:“為什么呢?”
小軒說:“搶別人玩具沒什么,就是想要買玩具,妹妹不給他買,他就一直哭,搶不過就一直哭。”
李姐問:“是不是你的同伴或者哥哥搶你玩具呢?”
小軒說:“不是的,他搶我玩具,我就把他推開了。”
李姐問:“為什么要推你一下哥哥?”
小軒說:“搶你玩具,你打他,還推他!”
李姐說:“我覺得有點不公平,你們兩個大人覺得這件事很正常,不過你們兩個大人都沒有這樣做。”
2
說了孩子兩句話
孩子在被欺負之后的第一反應就是:
“我不要別人,也不要別人。”
這時候,媽媽又說了一句話:“那你回家告訴我。”
孩子說:““你啞巴啊!”
這時候,媽媽已經說了一句:“你要勇敢一點,不在跟小朋友打架。”
“你再這樣做,我就走了。”孩子便再也沒有繼續前面的動作。
媽媽說:“你要勇敢一點,你還有3次機會,如果你堅持不過去的話,我就把你一個人留在原地。”
這個孩子,看起來嚇呆了。
因為孩子怕失敗,被媽媽拒絕,不敢去嘗試。
結果,當他有機會站在更高的舞臺上,面對所有人時,他終于做得比大多數人都好。
可見,孩子是天生的“模仿”,當我們大人吼他,他就會下意識地模仿我們的行為。
我們用吼罵的方式教育孩子,很可能就會陷入“超限效應”。
05
一次妥協
很多家長和孩子說好了,只要你乖乖聽話,我就給你買玩具。
可是,一味妥協的結果,往往事與愿違。
有個反面案例:
一個媽媽帶著四五歲的兒子逛超市,買了很多玩具。
其中有一個孩子特別喜歡吃冰淇淋,但是媽媽覺得吃冰淇淋太慢,于是拒絕了他的請求。
過了一會,媽媽說,“要不我們一起去吃點別的吧。”
孩子不愿意,又哭又鬧。
媽媽很想幫孩子換一個新玩具,可是孩子就是不同意,還一直在纏著媽媽。
媽媽只好妥協。
媽媽說:“這個玩具是你自己的,我們家有,家里有,現在你自己玩,我就不能再給你買了。”
孩子還是不依不饒。
媽媽再次妥協,說:“如果你不聽話,媽媽就不給你買了。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51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