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歲孩子偷東西怎么教育?
我家孩子偷東西并不是個例,我家孩子偷了東西怎么教育?
我家孩子偷東西,沒有得到一個結果,更不是家長教育的問題,而是家長教育的問題。
什么時候家長教育孩子的問題才是孩子教育的問題?
一、家長教育孩子的問題是什么?
2-4歲的孩子,他們已經開始形成初步的行為道德準則,家長就可以在無意識中教育孩子。
比如:家長教孩子學會分享,也就是分享自己的東西,但孩子的物權意識比較弱,他們不會分享,會把自己的東西占為己有,因此在這個階段,家長要把孩子的分享權還給孩子。
朋友家的孩子就是典型的“物權敏感期”,在孩子物權意識形成的前期,孩子會特別在意“我的”“我的”“我的”,
當他有物權意識后,就會特別在意“別人的感受”,“我的”“我自己的”“我的”等。
家長可以試試這樣處理:
“寶貝,你要這個,要那個,沒什么,是不是?”
告訴孩子物品的歸屬于他的物件,然后鼓勵孩子自己來,同時讓他遵守規則。
“寶寶,你要這個,你要那個,有什么用?你要是想要的話,就直接拿走。”
“寶貝,你要這個,媽媽就給你買。”
如果孩子會選得你更喜歡的東西,或者更愿意和他一起玩,你就可以和孩子說:“寶貝,這個玩具是你最喜歡的,如果有別的小朋友搶走你的玩具,你也一定很傷心。”
孩子聽完之后,就會覺得自己被父母理解了,會感覺自己很棒,自豪感油然而生。
2、 用示弱來激勵孩子
“我看你最近很努力,做完了作業,都會因為沒有時間看電視而認真寫完。”
“我想讓你以后當明星,你能不能也給我當一個機會,讓我來說說你的想法,看看你選的是什么。”
“如果你以后當明星,我就要當你的老師。”
………………………………………………………………………………………………………………………………………………………………………………………………………………
各位家長是不是覺得和自己說得不愉快,孩子也跟你親近。
原因一:家長的“雙標”
一些家長只顧玩手機,對于孩子的教育和陪伴都是敷衍了事,孩子往往有樣學樣,覺得家長都這樣玩手機,為什么自己要玩,家長為什么不玩,如果你認真看過類似的研究,就會發現這是因為家長在玩手機而忽視了孩子的感受。
同樣的道理,家長自己玩得不亦樂乎,卻讓孩子去玩,孩子自然會產生厭煩,這樣的結果就是,當家長自己都在玩手機的時候,孩子自然也想玩。一個沒有家庭教育的家長,如何去教育和陪伴孩子,如何去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呢?
首先家長要以身作則
家長是孩子最親近的人,所以家長要先從自身做起,放下手機,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讓自己在陪伴孩子的時候遠離手機,才能讓孩子內心放下手機,去感受到家長的愛和關懷。
其次,家長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家長在陪伴孩子的時候,不要總是玩手機,要適當的放下手機,陪孩子聊聊天,看看書,或者是做做運動,以身作則的去引導孩子。不要總是一回家就對著手機,一回到家就看電視,這樣會讓孩子認為家長很敷衍,不關心自己,只知道玩手機,這樣會給孩子造成負面影響。
最后,家長要多帶孩子出去玩
,有的時候孩子之所以愛玩手機,就是因為家長總是在他們面前玩手機,沒有給他們做到榜樣,這樣一來,孩子也就會很好奇,自然也就對手機產生興趣,覺得手機里有很多好玩的東西。
當孩子出現想玩手機的時候,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出門走走逛逛,帶孩子到公園逛逛,然后在這個過程中就能夠讓孩子明白手機的真正作用到底是什么,也能夠讓孩子慢慢的放下手機,不會總是想著玩手機。
今日話題:你家孩子喜歡玩手機嗎?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51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