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的孩子厭學,不愿意去學校。
不做作業、不想上學、不愿意社交,拿到手機就像瘋子一般,玩起手機就像瘋子一樣。
“大夫,這個孩子怎么這樣?我孩子犯了什么錯?老天爺要懲罰我的孩子嗎?他是我的孩子嗎?”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這是央視記者于鵬飛在7月2日的采訪中的一段話。
于鵬飛回憶起當時的場景,非常有感觸。
“當時,我第一反應就是問,‘玩游戲的時候你玩嗎?’他說,‘玩’。”
現在的孩子都怎么了?
美國兒科學會發布的《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一書中,專門針對父母在育兒過程中經常使用的5種語言,給出了詳細的建議。
1. 首先要教會孩子如何看待父母。
當孩子的想法和父母不一致時,父母首先要懂得區分,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孩子的教育方式,是有區別的。
讓孩子在和睦的家庭中,學習如何照顧自己,學會尊重別人。在快樂的家庭中成長,學會分享自己的快樂,學會分享自己的快樂,這些都是孩子學習的第一課。
2. 培養孩子的意志力。
教育家阿德勒說,對孩子的教育,關鍵是培養孩子的意志力。
意志力有四個字,那就是直面挫折。
面對孩子的挫折,父母要做的是:用溫和而堅定的語氣去和孩子溝通,而不是和孩子硬碰硬。
具體怎么做呢?
首先,從日常生活入手。
孩子做什么事情,父母都可以鼓勵孩子大膽去嘗試。這樣的話,孩子的勇敢行為就會越來越少。在小的時候,孩子的膽子還沒有完全形成,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鼓勵孩子勇敢,其實是在培養孩子的勇氣,讓孩子學會對自己有信心。
其次,多讓孩子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情。
這樣能夠鍛煉孩子的膽量,而且還能夠提升孩子的責任心。如果孩子什么事情都想要靠自己去完成,那么也會有一部分責任心,所以,父母不妨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整理自己的衣服、收拾自己的房間、洗自己的小碗等等。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利用一些方式來幫助孩子更好地做事情,比如,讓孩子幫忙做飯,洗碗,洗自己的衣服等等。
每次孩子做完了事情以后,父母要告訴孩子:“你覺得我們做這些事情有什么意義呢?”當孩子完成這些事情的時候,父母可以給予孩子鼓勵。
而不是直接告訴孩子:“你做得很好,只是這個活動需要你,你有沒有做好準備”。
因為孩子年紀小,根本不知道玩什么游戲,也不知道沉迷游戲是什么,所以父母就要幫助孩子找到玩游戲的意義。
·和孩子一起玩
父母可以和孩子玩一些互動游戲,和孩子玩諸如城堡、恐龍等類似的游戲。
還可以在家里玩一些拼圖,玩水巖喪偶,這也是孩子和父母一起玩的好方法。
如果父母實在不知道怎么玩,那就可以和孩子玩一些互動游戲,讓孩子在游戲中學習。
·一起玩
孩子喜歡游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玩。
家長可以一起玩,一起互動,一起互動,讓孩子在游戲中,感受到家長的快樂。
在互動的過程中,孩子能了解到父母的心情,親子之間的關系就會得到了改善。
·一起玩
家長可以和孩子玩一些互動游戲,引導孩子在游戲中思考自己的情緒,如何處理和他人的關系。
這個游戲不僅可以鍛煉孩子的社交能力,而且也可以增進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一起玩
當孩子在游戲中遇到困難時,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一些與困難無關的游戲,比如游泳、畫畫、撕紙等。
玩的過程中,不僅可以鍛煉孩子的耐心和觀察力,同時還能夠增進親子關系。
當孩子在玩游戲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時,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尋找答案,在游戲中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
·一起玩
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玩耍,既可以增強親子關系,也能讓孩子慢慢的喜歡上幼兒園。
最后送給大家一首媽媽唱的小詩:
“我愛你,但我絕不會做你的壞媽媽”
當你正忙著收拾玩具,或者忘記吩咐孩子收拾玩具時
請把這句話換成這樣的開頭:
“寶貝,媽媽知道你很不開心,但媽媽更想做你的好媽媽,我會盡最大努力幫助你把玩具收拾好的,你可不會這樣”
當孩子不開心的時候,不要批評孩子,而是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給他安慰。
3.語言表達能力不強
有些孩子剛開始上幼兒園時,表現的很好,一會兒玩橡皮,一會兒和其他小朋友玩耍,但由于平時和家里人的交流不多,所以導致孩子沒辦法跟小朋友進行交往。
其實,家長應該多注意觀察,一般來說,孩子對于自己比較陌生的環境,都會有一定的恐懼感。
這時,家長要好好引導孩子,讓他熟悉這些場合,盡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比如:
在家比較固定的時間去幼兒園,也是比較固定的。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52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