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榆下雪幾天不上學,也沒上過一天學,結果還是在這樣的惡劣天氣中下了“狠手”,苦于自己的暑假真的很“慘”,實在是無法面對。
這幾天,朋友在微信上安慰我說,今天只是意外,又不是之前的情況,“既然打不過,就試試吧”。
經過幾次不上學的經歷后,朋友覺得自己孩子真的不想上學,“反正上學沒啥用,隨便什么出路”。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讓孩子4-8周重返學校愛上學習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于是,她就答應孩子,讓孩子好好上學。
于是,就有孩子自己選擇了去工地,在工地上干了兩天歇一下。
就這樣,孩子干了兩天,就想回學校繼續讀書,重新開始。
不過,讓孩子回到校園里,并不是說不上學,而是說學校有那么多有厭學情緒,讓他回去上學。
面對這樣的孩子,我一般會讓孩子先在家休息兩天,看望幾天。
這樣,孩子有了心理準備,也能堅持一段時間。
孩子有了心理準備,也能很快地適應學校的生活。
后續,我會繼續問孩子:
“你喜歡讀書,為什么呢?”
孩子:“因為我不喜歡讀書,每次考試前都會緊張,考試時大腦一片空白,哪還能集中注意力呢?”
所以,如果孩子感覺焦慮,就讓他暫時放下書本,去外面走走。
換個角度,孩子遇到困難就不會輕易焦慮了。
第二步:搞清楚焦慮產生的原因
我將孩子的焦慮,作為父母的情緒,作為父母的個性化分析,原因有以下幾點:
1. 父母的原生家庭環境
原生家庭環境的好壞,決定了孩子未來的人生。
很多父母以工作忙為由,忙于生計,疏于管教,疏于對孩子的引導,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言行舉止,以及他們的性格養成,都會直接導致孩子焦慮的產生。
有的父母在童年時期,用金錢來養出一個自卑的孩子。
有的父母在工作之余,會用金錢來支撐自己,也會因為家庭教育的缺失,不愿意花時間陪伴孩子,不愿意花時間陪伴孩子,也不愿意花時間去陪伴孩子。
孩子在不同的成長階段,父母也應該有所不同。
首先是起跑線不同
,起跑線早就成了孩子成長過程中無法逃脫的大山,父母只顧著掙錢,忽略了對孩子的教育和監督,孩子可能會把父母當成永遠的“敵人”,即便父母在身邊,也會不自覺地被外界所干擾,而失去自主學習的能力。
其次是未來發展的方向
,在孩子生命的岔路口上,家長需要指引方向,不把孩子逼得太緊,他會慢慢的學會自主學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自律。
最后,是一定要建立和完善自我認知
,學習是最快捷的方式,孩子還小,需要父母給他“喂養”,在心理上可以“照料”這個階段,養成好的生活習慣,能自律、獨立思考,走向未來。
有很多家長認為,自己家的孩子,從小就嬌慣著慣著,等到他大了自然就懂事了。
但殊不知,孩子長大了才會明白,生活和學習的目的不只是眼前的成績,還有遠方,在眾多的選擇中,成功的道路上,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絆腳石,關鍵看懂自己的孩子,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愛”而不是“管”,尊重孩子的選擇,與孩子平等溝通,才能讓孩子知道,什么是真正意義上的愛,什么是心中的理想。
03 在孩子學習的時候,要更多的去關注孩子的心理,不要把孩子的成績不好,或者孩子只是暫時不想學的結果,掛在嘴上,然后強迫他去學,一味的逼迫孩子去學,不僅效果甚微,還會讓孩子對學習產生厭惡。
我們要去關注孩子的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找到他的閃光點,多鼓勵孩子,多夸獎鼓勵孩子,多給孩子機會,讓孩子慢慢的積累自信心,從而一點一點的進步,慢慢的獲取他自己的內驅力,從而自己主動學習。
04 讓孩子自主學習,給孩子輔導作業,激發他的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很多的家長會說我的孩子一點都不喜歡學習,做作業的時候根本就坐不住,三分鐘熱度,不知道為什么要學習,做啥都不對,還老是拖拉磨蹭。
孩子的學習都是靠父母催促,有時候不催就不學,有時候不催就不學。
這是因為孩子沒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因為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是非常嚴苛的,孩子從上學開始就必須由父母監督,要學會寫作業、整理書包、洗衣服、幫父母做家務等等。
這種情況下,孩子想著靠父母催促學習,就能達到,也能輕松自如地應付應付父母,然而學習對于孩子來說并不具備真正的吸引力,導致孩子學習效率低下。
2. 父母錯誤的陪讀方式影響孩子的學習
家長陪讀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家長陪讀的時候都是處于“訓斥”的狀態,導致孩子越來越不喜歡學習。
如果家長一味地對孩子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反而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也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52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