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歲孩子學什么?玩中學,學中玩。我覺得三歲的孩子就是玩的很好,學中玩。
所以一歲半左右的孩子要開始教他怎么玩,
玩玩具,可以玩球,可以玩跑步,可以玩木頭人,可以玩打仗的。三歲以后可以說能有一些具體的小的指令,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比如讓他拿一個小紙團,然后再拿一個小瓶子,放在皮球里面,再拿一根繩子,再拿一根繩子,套在手上,這時候我就開始教他這個簡單的指令。
我叫他“小木”,我說“車”,小木跟我一起往嘴里送材料。我說“車”,小木就去做汽車的模仿,這個時候我叫他的名字,小木就開始模仿。
二、學走路
孩子剛開始學走路,他的四肢協調能力還沒有發展起來,會經常摔跤,我讓他摔著走,他就摔著不走。那時候我就開始學走路,而且是跟拍球,跳得特別好,那時候我每次都給他一個大大的表揚,對他說“你真棒”,那個時候他還不知道走路的好處,但現在我會告訴他“你真棒”,他可以走路的時候有你這么快,很快就會摔倒,還能繼續摔。
記住,在給他提要求的時候一定要掌握好跟他提要求的技巧,只有技巧才能把它提起來。
三、學會等待
如果孩子正在發育中,他不明白為什么走路,不知道為什么要學習,學累了就會耍賴,總之就是不肯停下來。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行為,判斷他是不是走路的時候喜歡邊走邊玩,又或者是正在鬧情緒,跟他講講剛剛開始這個動作的意義所在,也許他聽不懂,或者是聽到別的小朋友在笑著說話,他也會很開心地說。
要知道,在孩子的成長中,模仿是最有靈性的一種行為,家長要想讓孩子學習,就要在玩耍的過程中堅持培養他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所以說,只有家長在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的時候學會了引導,才會幫助孩子的成長。家長要知道,社交能力不是天生的,更多的是需要家長的培養,所以,家長千萬不要忽略了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家長要知道,孩子不合群是很正常的一件事,那些天生內向的孩子更愿意在一起玩耍,也更能與別人交往,只是我們要引導他融入集體生活,融入集體,并且不給孩子太多的壓力,而且多鼓勵孩子交朋友,不要讓孩子只顧著自己,多交朋友。
因為這個階段,孩子更希望能與別人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而不是一顆玻璃心,不愿意跟別人交往,更不愿意去嘗試新鮮事物,因為這樣他不需要付出那么多的努力,家長的責罵就是一種挫折教育,如果家長的鼓勵能讓孩子更加積極向上,那么孩子的性格會變得更加自信,家長的夸獎也能讓孩子更加努力,更加踏實,但是也不能太過功利心,家長一定要把握好孩子在這個階段的心里,不能讓孩子過于自私,人無完人,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好的融入集體生活。
孩子在七歲以后就要逐漸的去學習青春期的知識,不要打罵孩子,要讓孩子明白事理,所以家長一定要做到有耐心,能夠理解孩子的感受,孩子在十一二歲的時候還比較叛逆,家長需要正確的去引導孩子,可以和孩子進行溝通,慢慢的引導孩子,在這個階段應該讓孩子學會如何去做一些事情,而不是直接去打罵孩子,讓孩子感覺自己是父母的附屬品,家長只是一個控制者。家長可以給孩子一些建議,但是不要直接的去要求孩子去做什么事情,而是可以和孩子做出一些建議,也要去和孩子進行溝通。
第三次叛逆期的時候,家長就要做好準備,要把孩子帶到身邊,和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在和孩子進行溝通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影響到孩子,家長也不要覺得孩子變得不聽話,可能會變得叛逆。
第四次叛逆期的時候,家長會發現孩子不再像小時候那樣愛哭了,經常會在吃飯的時候耍脾氣,那是因為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獨立的意識,開始意識到自己是獨立的人了。在孩子的眼里,自己是個小大人,這些父母就成了掌控者,他們必須要服從父母的意愿,才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很多時候由于孩子的自控力都比較差,所以就會出現一些不懂事的表現。
所以孩子在這個階段會逐漸地想擺脫父母的掌控,但是作為家長的父母一定要注意這一點,孩子有時候過于強烈的反抗的表現,并不是因為孩子不懂事,或者故意調皮,而是這個階段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都是處于一個非常矛盾的狀態,對于孩子和父母頂嘴這件事情,父母一定要加以正確的引導,避免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
三、家長應該如何引導孩子
1. 讓孩子有獨立意識
當孩子到了這個階段,他們已經有了自己的思想,所以這個時候如果父母不能尊重孩子的想法,并且沒有讓孩子把自己的話當回事,那么孩子就會覺得自己不被尊重,不被認可,同時也會對父母產生不滿的情緒,這個時候父母和孩子就會產生矛盾,讓孩子感到痛苦的想法以及父母該如何正確引導孩子,使孩子有一個健康的心理。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54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