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于8月9日發布的《未成年人沉迷手機網絡游戲現象調研報告》中指出,沉迷手機網絡游戲對未成年人及其家庭帶來的后果包括:打亂作息和飲食規律,造成情緒暴躁易怒,嚴重影響學業和現實交往能力,嚴重損害身心健康,引發親子關系緊張、親情淡漠等等。
手機到了孩子手里就會“失控”是很多家長遇到的問題。那么,孩子為什么會沉迷網絡?我們又該如何對待網絡與網絡游戲?本期北京晚報《教育》周刊特邀相關專家分享交流經驗,并提供相應建議。
芳草地國際學校網絡安全主題活動現場
家長以身作則 為孩子樹立良好榜樣
據《2020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我國未成年網民達到1.83億人,互聯網普及率為94.9%,玩游戲等仍是未成年人主要的網上休閑娛樂活動。調查數據顯示,62.5%的未成年網民會經常在網上玩游戲。未成年手機游戲用戶中,在工作日玩手機游戲日均超過2小時的達到13.2%。
很多家長提到孩子觸網就頭疼,尤其是網絡游戲。在多數家長看來,孩子如果利用互聯網閱讀、做題、找學習資源還可以理解,但是只要提到網絡游戲,就立刻與擠占學習時間、視力下降、花錢充值、亂交朋友等聯系到一起。因此,很多家長采取一刀切,斷絕孩子與網絡游戲,甚至網絡的所有“來往”。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分析認為,未成年人自制力和辨別力較弱,好奇心較重,對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較高,面對網絡上新奇、刺激的信息容易受到誘惑。因此,他們極易在網絡游戲中感受愉悅感、獲得感,有時候甚至可以在玩游戲的時候結交“好友”,也滿足了其在社交方面的需求,還有的孩子則希望通過網絡游戲排解自己的負面情緒。但是,作為家長不應該因為這些原因就放任孩子接觸網絡游戲。還是應該引導孩子通過健康、安全的渠道和方法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同時,網絡既是富含信息的寶藏,也是混雜的垃圾場。未成年人分辨力較弱、自律性差,一旦沉迷網絡難以自拔,極易受不良信息的影響。因此,家長應對孩子‘觸網’進行正確、科學的引導,幫助其建立健康、安全的上網觀。”
“作為家長應該以身作則,但是既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也不能由著性子來。即學習好了就放任自由,學習不好了就狠抓不放。家長的以身作則要保持可持續性、一貫性。”朱巍補充說道。
在北京聯合大學網絡素養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吳惠凡看來,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是一個多元共治的過程,家庭、學校、社會都需要發揮相應的作用。其中,家長應當扮演起第一責任人的角色,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良好的網絡使用習慣,提升孩子的網絡素養。首先,家長自身應該提升對網絡的認識,也就是全面提升自身的網絡素養,增強對網絡信息的甄別能力,規范網絡使用行為,由此才能更好地對孩子加以引導;其次,家長應該轉變思想,合理利用監管工具而不過分依賴于監管工具,由“管控”轉為“疏導”,讓孩子從被動轉變為主動,由他律轉變為自律。
北京市學科帶頭人、芳草地國際學校信息技術老師李永恒在接受北京晚報《教育》周刊采訪時表示,造成孩子教育問題的原因很復雜,沉迷網絡只是其中之一。部分家長把孩子的教育問題歸責為網絡,并以此切斷孩子與網絡的聯系其實是一種簡單的推責。
對于網絡游戲,李永恒建議家長首先要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其次在家中務必做到以身作則。“現在的孩子都具有很強的自我意識,因此家長的態度很重要,與其大聲訓斥,不如耐心疏導和陪伴。至于以身作則,家長可以通過與孩子‘約法三章’的方式對玩游戲的時間和規則進行雙方約定,違反則要承擔相應責任。這種方式由于是孩子自己參與制定,因此與父母強加給孩子的命令相比,孩子會覺得約定的方案是自己的主意,有更強的執行力。”
學校開設課程 需結合實際綜合培養
據北京晚報《教育》周刊了解,每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期間,很多學校都通過舉辦相關講座,開展主題活動來宣傳健康用網,安全用網,提升青少年的網絡素養。不僅如此,還有很多學校開設了與網絡素養相關的課程。
對于學校開設的網絡素養課程,朱巍提出了兩點建議,其一,目前很多學校的課程內容還是與實際情況脫節,并停留在理論層面。因此可以考慮在授課的同時結合實際案例;其二,網絡素養課程不只是一門學科的工作,因此,在授課的時候可以綜合法律、網絡技術、媒介傳播等多學科進行。
“我們學校在主題活動的基礎上,通過近7年的實踐探索,構建了以‘自育、融惠、立范’為育人理念的一整套課程體系。”據李永恒介紹,目前,芳草地國際學校從基礎課、拓展課、實踐課三個層級領域,鼓勵小學生去認知和接觸現實世界,順應他們探索未知的天性,通過網絡與現實世界建立融通互惠的聯系,讓網絡真正為小學生所用。
另據介紹,學校的網絡安全教育課程把生活中的網絡安全問題帶入學科,引發學生關注實際的理性思考,引導學生學會利用學科知識、方法和技能去解決生活中的網絡安全問題,形成自育。孩子們學以致用,保護好自己,保護好他人,防網絡安全于未然或提前預知以便從容應對,從而達到互利互惠。如定期更換密碼、定期查殺病毒木馬、遵守網絡倫理道德、辨識網絡謠言等,都是有效的預防預警。學生還從認識與了解網絡安全現象入手,再到規范和認知網絡安全行為,防范和解決網絡安全的問題,最后是應用和推廣網絡安全的正確做法。基于個人擔當,自身樹立規范,具有成為和作為榜樣的底蘊,真正理解網絡對于小學生學習成長的不可或缺的意義。
人大附中航天城學校則采取多學科融合多方協同的方式提升學生網絡素養。據悉,學校首先通過調研了解學生網絡素養的基本水平,再根據調研結果,將網絡素養的內容融入信息技術課、心理課、道德與法治課以及班會課中,以此培養學生文明自律網絡行為,豐富網上道德實踐。家長和老師是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用網觀的責任人,因此,學校還定期面向老師、家長推出網絡素養專項培訓,提升其網絡素養。此外,學校還與中國教育報刊社人民教育家研究院、騰訊網、華中師范大學開展網絡素養研究項目,探索學校在提升青少年網絡素養的實現途徑與策略研究。
行業加強自律 廣告宣傳需嚴謹規范
近年來,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問題被多方關注,各部門近期更加快了青少年保護的腳步。今年6月1日,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正式實施,其中新增“網絡保護”專章,規定網絡產品和服務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誘導其沉迷的產品和服務。網絡游戲、網絡直播、網絡音視頻、網絡社交等網絡服務提供者應當針對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務設置相應的時間管理、權限管理、消費管理等功能。
7月21日,中央網信辦宣布即日啟動“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進一步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置處罰力度,對于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問題,保持“零容忍”態度,堅持露頭就打、從嚴從重,大力整治網上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問題亂象。
但是,據相關媒體調查發現,一些網絡平臺的“青少年模式”存在入口不顯著、隨意開關,開啟后仍能瀏覽不良內容等問題。
“除了家長、學校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并做到與時俱進,游戲企業、相關行業也應該加強自律,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朱巍認為,現在有一些游戲軟件在青少年模式、保護措施等系統方面存在漏洞,因此,相關企業應該重視起來,彌補漏洞,升級完善系統。同時,職能部門對游戲的分級管理標準應該更為專業,并確保相應制度、措施具備可執行性。“目前,很多游戲企業的廣告無孔不入,很容易讓青少年接觸到。因此,治理游戲廣告亂象也應該提到日程上來。”
在吳惠凡看來,未成年人網絡保護需要多系統、多部門互相配合。互聯網的內容發布、審核及監管機制應該進一步健全完善。“比如互聯網內容分級管理制度就有待進一步探索,這樣可以避免未成年人暴露在一些不適宜他們年齡的網絡內容當中。”
“在一線教學的過程中,很多孩子會用電子競技與我討論網游。”李永恒表示,雖然電子競技和網游都得益于游戲公司的大力扶持和行業的快速發展,但是,它們是兩個概念。因此,除了內容上注意分級,宣傳方面也應該更加嚴謹,不能將兩者混淆,對未成年人造成誤導。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5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