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如預防孩子的厭學傾向
今年8月份,不少家長都發現了孩子出現了厭學的情況。最近,有個家長來我的咨詢,說他們的孩子最近很不想去上學,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作業的正確率也很低。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具體了解一下孩子為什么會產生厭學的心理。
一、厭學產生的原因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1.家長要求過高
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夠學習好,能夠出人頭地,并且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努力付出,也希望自己能夠給父母爭光。
為了能夠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而不斷的追求優秀。學習的過程中,孩子會有一個明顯的目標,就是要比其他的同學學得更好。所以他們會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給自己設立一個更加合適的目標。
但是有的時候孩子過于追求完美,就會給自己造成非常大的壓力。所以,就會產生一種”厭學”的情緒。這個時候,孩子需要家長的鼓勵和支持,就像是一把”森田”鎖,讓孩子把所有的心都牢牢的鎖在一個個狹小的空間里。
如果父母在這個時候還不幫助孩子開啟這個狹小空間,不讓孩子在小小的空間里把心完全的打開,那又何談成長呢?
孩子就是小小的一棵小樹苗,我們想要在他們的這個小樹苗茁壯成長,是一件困難的事。
最后,這本書中的兩個方法,都是我們家長需要去學習的,也是我們作為家長,一定要去學習的,都是非常實用的方法。下面我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在幫助孩子成長的同時,我們家長要學會以下兩個小妙招:
第一個妙招:用”自然”s 法則
孩子的好奇心是最重的,對一切事物都感到好奇心,而且是非常強的,只要是他們接觸到了比較新鮮的事物,不論他們做出怎樣的嘗試,父母都要把他們扼殺在搖籃里,以保證他們未來的生存無憂。
比如帶孩子去打球、游泳、爬山,都可以用這種”自然”法則來幫助孩子培養孩子的好奇心,而且隨著孩子長大,也可以讓他們”自然而然”地”自然而然”地茁壯成長。
第二招: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要學會讀懂孩子的情緒
父母可以去讀懂孩子的情緒,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去看待和分析事情。
比如:
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后,身體經常會發生變化,可能會有一些問題,比如:
“頭疼”””不想上學””””不想寫作業””””不想吃飯”””厭學”等等。
那么,父母在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前,要做的不是給孩子糾正錯誤的行為,而是學會讀懂孩子,讀懂孩子背后的需求,理解孩子言行背后的真實想法,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孩子青春期的種種問題。
父母讀懂孩子的內心世界,學會”踢貓效應”
孩子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表現,很多原因都是因為父母讀懂了孩子的內心世界,才能真正理解孩子的行為,與孩子產生良好的溝通。
父母讀懂孩子內心世界的方式,會讓孩子學會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有助于父母與孩子有效地溝通,促進親子關系的發展。
1、讀懂孩子
孩子的內心世界,往往是非常復雜而豐富的,父母要讀懂孩子的心,才能夠在這樣的前提下更好地與孩子溝通。
“踢貓效應”最典型的表現就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由于情緒過于激動而”踢貓效應”。
“踢貓效應”之所以會引起父母的憤怒,是因為孩子的行為本身導致父母憤怒。
但父母因為生氣而憤怒,這種憤怒不僅會造成孩子的不安,也會讓孩子的不安感倍增。
父母想要了解孩子,就應該去讀懂孩子的內心。
這里的理解不是去指責孩子的行為,而是去理解孩子的內心,父母了解孩子行為本身,才能夠去理解孩子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行為。
父母如何才能讓孩子理解自己呢?
其實理解孩子就是通過與孩子的互動,去影響孩子的行為和觀念,通過孩子的實際上去影響他。
想要改變孩子就要先改變自己,先改變自己。
孩子的出生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的格局和人生觀影響著孩子的未來。
父母之愛孩子,不是一味地滿足孩子的需求,而是要學會尊重孩子。
當孩子能夠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尊重,孩子更愿意對父母敞開心扉。
因為被尊重的孩子,才更愿意與父母分享他的思想和想法。
當父母能夠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去看待事情,才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理解,從而愿意和父母交流,減少叛逆。
叛逆不是壞事,要從父母的角度出發,去思考孩子為什么叛逆。
而孩子叛逆,也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過程,是孩子對父母展現自我的機會。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63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