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孩子基礎不好厭學
五年級孩子初一,之前是個喜歡學校的好孩子,成績也不錯,但是四年級開始出現了叛逆心理,經常遲到早退,上課走神兒,考試成績一直在班級墊底。六年級的時候,突然提出要輟學,父母帶著他去看了醫生,診斷結果是中度焦慮和中度抑郁,還有點精神分裂。
父母很吃驚,他們以為孩子心理問題,因為之前孩子比較聽話,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孩子怎么突然就突然開始厭學起來了。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在厭學的問題上,其實重點在父母,孩子不是不上學,而是因為他在家中受到了很多創傷。這個創傷是家庭成員、孩子的自我同一性整合失敗的結果。
孩子在家里得到的過度保護和照顧,讓他們嘗試各種掙脫,他想要獨立,但是他的能力達不到,于是就只好通過外在的行為來反抗,比如沉迷網絡,打架,逃學等。父母這時如果對孩子的控制過多,或者過分的控制過多,比如罵,打罵,忽視,冷漠,嘮叨,懲罰等等,孩子就會尋找其它的方式來獲取自己的掌控感。
對于青春期的孩子來說,如果父母采用嚴厲的控制和監控模式,孩子的自我意識很容易通過這些行為來反抗,有些父母就比較嚴厲地對待孩子,要求孩子服從自己。這種嚴厲的教育方式最終導致孩子,變得膽小,懦弱,沒有主見。
二、 “我都是為你好”,對孩子最大的傷害,就是以愛的名義去綁架孩子
前段時間,有一個新聞上了熱搜。
8歲的女孩,成績優異,卻因為迷戀上手機,已經輟學半年多了。父母表示,希望女兒能夠回到正常人的生活軌跡。
可沒想到女兒上了幾個月,就開始偷拿起家里的錢,要錢上網吧,還逼著父母給自己買了房子。
這個孩子后來實在沒錢了,就開始走上了自殘的道路,把自己的每一分錢都和父母的期盼放在了一起,最后直接從樓上跳下去了。
孩子的心都是肉長在父母身上,如果父母沒能及時地給予孩子關愛,孩子就會在生活中去尋求滿足。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角色更加重要,父母的教育方式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父母也不例外,這就意味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
想讓孩子活得開心快樂,父母要學會給孩子做好榜樣,只有父母開心了,孩子才會開心。
正如教育學家洛克菲勒說的那樣,父母的愛是最無私的,只有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愛,孩子才有可能活得快樂。
所以,作為父母要學會為孩子做出榜樣,讓孩子明白世界上沒有什么是可以被人代替的,愛是可以通過努力來實現的。
愛和陪伴,是治愈一切的良藥
03 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治愈父母的過程
看過這樣一句話:世界上最可悲的事情,莫過于,自己的孩子,教育不成功。
但其實,教育孩子,絕不是簡單粗暴地把孩子送到學校,讓孩子接受學校教育,而是讓父母成為孩子的“導師”,成為孩子的行為教練。
演員鄧超和孫儷是一對好父母,“父母的身份”是“教練型”,就是“指導型”,
我們父母的指導效果可以分為“正向”和“負向”。
正向引導,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信,體驗成就感;負向引導,也可以幫助孩子養成消極的思維習慣,改變孩子對待事物的態度。
正面引導,可以幫助孩子克服恐懼,獲得勇氣和力量。
因此,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一定要多用正面積極的思維方式,去影響孩子的思維方式,讓孩子擁有積極正面積極的思維方式。
父母需要轉變思維方式
正面積極的思維方式,能幫助孩子構建積極正向的思維方式。
而負面消極的思維方式,會阻礙孩子建立獨立的思維方式,影響孩子建立自我認知的方式,阻礙孩子建立獨立思維方式。
孩子形成負面思維方式,源于父母的負面思維方式
孩子的很多認知方式,都是來自于父母。
當孩子在遇到困難的時候,父母的負面積極的思維方式會對孩子產生極大的影響。孩子的負面消極思維方式,往往就源于父母的負面思維方式。
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如果父母總是習慣性否定孩子,那么孩子肯定會產生一種自卑心理,覺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也很難有一個良好的自我認知。
之所以孩子會產生如此消極的思維方式,是因為父母的負面消極思維方式,會讓孩子產生錯誤的自我認知。
第一種,是家長的負面思維方式。
比如說孩子成績考得不好,父母就會罵孩子“豬腦子”,這么笨,怎么考這么差。孩子就會有一種思維方式,認為只要是自己學不好,父母就會否定自己,從而產生強烈的自我懷疑。孩子就會越來越不相信自己,就會對學習越來越沒興趣。
第二種,是父母的負面消極思維方式。
比如說父母罵孩子是豬腦子,那么孩子就會認為自己是這個笨蛋,孩子就會否定自己,因為他在父母的認知里是個笨蛋,他們對自己不滿意,就會對自己不滿意,父母就會很生氣,覺得孩子在叛逆期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是不好的,所以就會很強勢的要求孩子改掉壞習慣。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65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