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現在是厭學狀態怎么辦?
厭學和本博士:
有厭學的心理,家長著急上火,卻無計可施。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厭學是學生對學習的負面情緒表現,從心理學角度講,厭學癥是指學生消極對待學習活動的行為反應模式。
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活動是學齡兒童的主導活動,是兒童社會化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兒童獲取知識和智慧的根本手段。
然而,有關調查發現:我國有46%的學生對學習缺乏興趣,33%的學生對學習表現出明顯的厭惡,真正對學習持積極態度的僅有21%。
厭學不僅阻礙了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而且對學生的整體性發展也有著非常不利的影響。
厭學心理是學生在各種學習中表現出來的不良的心理狀態,是與生俱來的、無法控制的、無助的心理狀態,它是在多數情況下都會由環境激發出來的。
厭學心理是在遇到挫折和困難時負性情緒產生的正常反應,一般表現為行為不適感、逃避、冷淡、厭倦情緒。如果這些情緒得不到及時的疏導和調節,就會形成情感隔離,成為情感障礙,或心理障礙。
厭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體表現在:
第一, 學生的個人因素。
一是觀念差異。有的學生認為學習歷史是為了應付時代,有的學生認為學習英語是為了應付他人,有的學生認為學習數學能鍛煉身體,有的學生認為學習歷史是為了探究未來,有的學生認為學習后就業機會很好,比如老師要掌握學生的社會心理,要掌握學生的社會心理,要掌握學生的個性心理,要掌握學生的情感,要把握學生的學習特點,要掌握學生的思想動因等。
二是家庭因素。
家庭是學生成長的避風港。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但在充滿愛心的家庭里,家庭教育對孩子心理健康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
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對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尤為重要,父母和家庭在家庭教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發揮相應的作用,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來影響孩子的發展。學校應該培養孩子積極的心理健康素養,教育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這對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
三是學習方式的不同。
家庭教育方式不同對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有著極大的影響,老師和家長應該注意采取相應的措施來預防和糾正青少年的不良的心理狀態。
四是對父母的不尊重。
當代父母由于工作忙碌,在生活中對孩子缺乏關愛, 尤其是在孩子面前這種不良情緒表現更為明顯,孩子極易形成錯誤的觀念。 父母們應該多抽出時間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看書,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應該善于利用這種現象,和孩子平等地交流,給予孩子更多的尊重,與孩子更多的溝通交流,使其健康成長。
三、如何利用“馬太效應”教育孩子
“馬太效應”是指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現象。
馬太效應,本質上是一種強者對弱者的刺激,導致其產生某種強者的情緒,從而產生強烈的欲望。”馬太效應”表明,激發了強者的欲望,強者會達到目的,弱者會達到目的。
為了讓孩子”聽話”,家長要懂得抓住孩子的”馬太效應,從而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增加孩子的學習動力。
1. 給孩子嘗試的機會
當孩子對一件事產生濃厚的興趣時,他們便會想盡辦法突破”馬太效應”,從而形成一種強烈的求知欲。
比如對孩子的興趣,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學會思考,從而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2. 接納孩子的一切,給孩子試錯的機會
孩子的每一個犯錯誤,都有可能是我們意料之外的,這時候我們的引導就尤為重要。我們需要給孩子試錯的機會,并且讓他能夠從錯誤中學習。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做”能力損失效應”。指的是,如果我們在做出了錯誤之后,不恰當的行為”被忽視或者是被指責”犯錯”時,就會讓我們陷入被動行為的陷阱。
例如,你家孩子會因為他玩得很不開心而到處亂扔垃圾,這時候我們就要跟他說:”寶貝,我們一起把垃圾扔完”,如果我們不說”寶貝,我們一起把地上的垃圾扔完”,那么孩子就會慢慢明白,自己是有能力獲得勝利的。
5、通過外在刺激建立舒適區
“心理舒適區”是孩子學習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境,在這個環境中孩子會主動地去學習,并且還會自覺地進行學習。
“心理舒適區”是孩子學習的一個”心理舒適區”,當孩子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會非常的愉悅,當孩子沒有完成的時候就會十分的失落。
這個舒適區就是孩子在學習的時候遇到的一個相對比較困難的環境,而這個環境是孩子熟悉的,并且是比較輕松的,舒適區是相對來說的。
所以我們在面對孩子的”心理舒適區”時,就可以通過一些小游戲來幫孩子建立這種舒適區,同時也可以讓孩子在這個舒適區中不斷的提升自己的心理舒適區。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67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