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生娃,娃上學,有多少父母,不知不覺就迎來了孩子上學的煩惱。現在自家娃上大班,每每聽說、遇到學習好的孩子,都羨慕不已。
別人家的孩子終究是別人家的孩子,我們還是要平復心情面對自己家的孩子。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孩子學習不好怎么辦?
其實,各種心理準備我們還是要有的。
先不說孩子學習怎么樣,我們作為父母,你會用怎樣的心態和行動去面對孩子學習上的問題。觀察周圍今年升一年級的孩子父母,他們分為兩類。一類的先付出,不管結果。二是,先看孩子表現,再去做決定。
你是哪一類父母?
我的一個朋友,兒女雙全,老大和我家兒子一樣大,在婆婆的支持下,在市里買了100多萬的房子,首付50萬,剩余月供,只為讓孩子去市里接受更好的教育。
朋友全職在家看孩子,朋友老公一月8000工資要還房貸,兩個孩子一月2000多的學費。朋友婆婆和老公公兩個人加起來有10000的收入。這個收入和開支,可以說是有壓力的。
他們是在孩子開始上學幼兒園的時候做的決定。這個決定來自兩方面,一是,朋友大姑姐家的孩子在縣里上學,一來二去的對比,讓他們覺得鄉下教育的差距。二是朋友老公的一個哥哥在市里上班,這個哥哥給朋友家的啟發比較大,再加上朋友的老公在市里上班,他們就下決心買了房子。
不管孩子未來學習好不好,他們都決定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哪怕孩子最后沒有在學習上取得好的成果也無所謂。
這種父母,孩子努力了更好,孩子不努力也沒什么,但作為父母自己要努力,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條件。這就是第一類父母,先付出,不計后果。
還有一類父母,感覺和我家孩子爸很像。
這兩年最關注的就是孩子關于學習的問題,村里就有小學,可是左鄰右舍都將孩子送到了鎮上和縣里,最好的像朋友一樣去了市里。
爸爸們對于孩子的學習問題關注的比較少一些,和孩子爸說這個問題的時候,脫口而出的是這樣一句話:“孩子學習好行啊。”緊接著“是金子在哪里都發光,孩子自己不學去哪里都一樣。”
他的意思我明白,道理當然也懂得。就像我小時候一樣,孩子該在哪里上就在哪里上,是學習的料在哪里都一樣。充其量等孩子上學了,發現孩子成績還可以,轉學也行,孩子做有能力了再去支持。
這就是第二類父母,看孩子的表現再去做決定。
關于孩子的學習,到底是先有付出再有回報,還是先有回報再去付出?
思來想去,單純的哪一類父母都好,他們堅定著,不動搖也不焦慮。最怕有些父母,思想不堅定,想讓孩子去縣里市里接受更好的教育,又怕孩子學習不好,到最好竹籃打水一場空,努力白費了。對孩子的學習有所期待又期望回報,實際生活中孩子的壓力也很大。害怕個別父母,本來是第二類父母,但看到孩子學習還行,給孩子創造好一點的學習環境后。對孩子期望過高,其結果是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期望,也生活在壓力中。
你會為了孩子的學習,不計結果嗎?
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正常
就像一個行業里的翹楚,優秀的人就那些。在孩子們學習的路上,優秀的學生也是有限的。這樣想來,孩子學習不好,似乎也很正常。
從上小學到大學,我們去觀察一個孩子的學習狀況,或者反思自己的求學之路,一路走來,一個成績好的孩子,離不開孩子的努力和自覺。
小學是一個思想不成熟的階段,父母和老師是孩子最大的影響榜樣。這個時候,孩子成績好,一是離不開孩子的天賦,二是父母和老師的影響。從上初中開始,成績的孩子,大都很自覺,他們知道自己去學習,知道自己為什么去學,高中和大學也是如此。
知乎上有一個高贊問題,你能接受孩子比自己差嗎?
這個問題直戳靈魂。每一個父母,不妨認真想一想自己的答案。
就像一個班級里50名學生,如果只有前10名算優秀。就像一個老師的孩子,學習成績并不好。不論是從概率上還是現實現象中,孩子成績不好,實話實說,正常。作為父母,我們希望孩子是優秀隊伍的一員,但如果孩子真的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差生,我們也要學會去接受。知乎上還有一個媽媽提了一個問題:老師說,孩子除了學習不好,什么都好,我該怎么辦?
當時我都被問蒙了。孩子如果真的除了學習不好,其他什么都好,爸爸媽媽們,這不是什么壞事。除了學習。孩子的一生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其他什么都好,學習再高一下是問題嗎?勇敢正直善良這是人生中多么重要的品質,孩子可能在老師眼里是一個“差生”,但我們父母,要多一些維度去看待我們自己的孩子。
做父母真的是一種修行,有一個聽話的孩子是父母的福氣,有一個懂教育明事理的家長,卻是孩子人生的伯樂。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27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