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經常會聽到家長的焦慮:
“兒子在小學成績名列前茅,到了初中卻不斷下滑,該如何是好?”
“女兒初一成績直線下降,原來班級前三,現在倒數,怎么辦?”
“孩子小學成績一直很好,為什么進入初中,成績越來越差,脾氣越來越壞?”
……
由曾經的名列前茅變成現在的倒數,成績就像坐過山車,孩子心里難受,家長心里更不好受。今天,小編就跟大家一起交流探討,面對此類問題,家長應該怎樣做,才能幫助孩子重拾學習的信心,擺脫當前的困局。
一、透過現象看本質,面對問題請思考。
美國作家布拉德·威爾考克斯,在《如何擁抱一只刺猬——與孩子有效溝通和親密相處》一書中寫道:”想要擁抱一只刺猬,雖然起初會被它刺痛,但只要有信心和耐心,就總會找到適當的辦法,既能夠把刺猬抱起來而又不刺到雙手。”
這個適當的方法就是:用雙手從刺猬沒有硬刺的腹部將它抱起,讓刺猬一點點地適應,直到讓它覺得在你的手里待著很舒服。
擁抱刺猬如此,教育孩子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人都有向好的積極愿景。對于學生而言,就沒有不想學好的孩子!成績出現巨大變化,一定是在某些方面出現了問題。問題的產生是無意識的,但解決問題卻是有意識的,而且是比較困難的。這不僅需要孩子的努力,也需要家長的努力。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樹去搖動另一棵樹,用一朵云去推動另一朵云,用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而無數的事例也證明,只要找到問題的癥結(刺猬的腹部)所在,然后用持續的愛去溫暖孩子,用真誠的心去轉化孩子,就定能產生積極的正面效果。
二.孩子成績出現直線下降,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尋找原因。
1.孩子方面的原因
孩子是學習的主體,是成績下降的直接作用者,應該著重從其身上找原因。
(1)心理與生理的變化。
剛剛踏入初中的孩子,伴隨他們的還有人生最重要的第三個叛逆期(12——18歲)——青春逆反早期(12——13歲)。叛逆是孩子成長路上的過渡期,他們常常在一些非正常的外界因素影響下,產生潛意識的反抗,并且大多不計后果,做出某些十分極端的事情。
研究表明,學習成績差的學生要比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容易叛逆;學習成績波動大的學生比學習成績穩定的學生更加叛逆。他們常常在面對家長和老師時,表現出激烈的對抗。
12歲的孩子迎來青春逆反是無奈中的正常現象,但也并不是說每一個12歲的孩子就一定會這樣,有的孩子會表現得滯后一些。家長可以細心觀察,從孩子的言語、行為以及性情的變化等方面,來判斷孩子是否進入青春逆反期,以便制定后續的教育策略和措施。
(2)學習態度的變化。
前幾天,在悟空問答里看到了兩個提問:
一個是:“學習特別好的學生,有必要做家庭作業嗎?”
另一個是:”女兒今年六年級,期中考試語文99,數學100,英語99,這個水平還需要提高嗎?”
從問題中不難看出,兩個孩子在現階段的學習成績無疑都是很優秀的,但也能從字里行間隱隱約約地感受到在家長和孩子的身上,都有一種驕傲和沾沾自喜的情緒,”學無止境”的古訓,在他們面前失去了實際意義,這是非常危險的信號。
當孩子成績名列班級前矛時,你和孩子有沒有這樣的學習”自豪”感呢?如果沒有最好,如果有,請你打住!在學習的長征路上,現在不過是才邁出了第一步,怎么能以暫時的優越去替代將來的未知呢?
(3)學習方法的變化。
小學階段的學習與初中階段的學習有著很大的差別。
①學習科目增多,內容增量,難度加深。
小學的課堂教學容量小,作業量小,注重基礎知識的學習和鞏固,主要是語文、數學和英語三大學科的學習。到了初中,多出了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等幾大學科,而且知識系統性比較強,需要課后花時間去消化,不然很容易導致成績下降。
②學習時間從短時學習變為長時學習。
按《學校衛生工作條例》規定,學生每天學習時間(含自習、課外活動、體育鍛煉等)小學不超過6小時,中學不超過8小時。但在實際生活中,小學生的學習時間基本達到”6+2″,即在學校學習6個小時,在家還要花2個小時學習。而升到初中后,學習時間就變成了”8+2″。
③學習意愿從“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
小學階段的學習主要依賴老師的安排被動地學習,只要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就行,但初中則要求學生需自覺主動并且有計劃地學習。如果學生只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是遠遠不夠的,優秀的學生基本上都有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學習習慣。
從小學升入初中學生要實現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除了以上所述,還有包括老師教學方式、學生思維方式等在內的學習因素都發生了變化,如果孩子沒有跟上變化,還是停留在以前的學習狀態,將會逐漸失去自己的優勢,從而導致學習成績不斷下降。
(4)學習習慣的變化
“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習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學習習慣正是決定孩子學習質量的一個長期因素。學習習慣包括課堂學習習慣和課后學習習慣。家長一方面可以通過觀察,了解孩子在家的學習習慣,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與老師溝通,了解孩子在校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課堂習慣有:專心聽講、善于思考、積極回答、勤作筆記等;良好的課后習慣有:按質按量完成作業、不沉迷于手機(電腦)或看電視、專心致志做作業、認真完成預習復習等。
(5)偶發事件的影響
據研究,偶發事件有時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尤其是對于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來說,一次偶發事件有可能影響其一生的身心發展。比如:深愛的親人忽然去世、經歷了極為恐懼的事件等,尤其是現在日漸頻繁的校園欺凌事件,更會讓孩子的身心受到嚴重的摧殘。
前段時間由周冬雨、易烊千璽主演的《少年的你》,客觀再現了現實生活中的校園欺凌現象,讓我們看到校園欺凌正呈現出形式多樣化,手段極端化的特點。有時孩子受到了欺凌,但由于某種原因,不敢給家長說,致使心里長期郁結,對學習和生活產生消極的抵抗情緒,出現成績下降已經算是輕的了,嚴重者后果不堪設想。
所以家長要密切關注孩子的情緒狀態,經常交流溝通,并以合適的方式在合適的時間,了解孩子身上有無發生過類似事件。
2.家長方面的原因。
(1)原生家庭環境決定了孩子的自然成長。
現在”原生家庭”這一概念已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也讓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重視原生家庭建設。家庭環境對青少年身心發展和人格形成,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發現幾乎每一個熊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對不稱職的父母或一個糟糕的家庭,父母的自私自利、冷漠無情、急功好利、多疑猜忌、簡單粗暴等,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的”三觀”形成。
“原生家庭”的出現固然不是為了讓人批判和怨恨,但也不是逃避家教問題的港灣!一提到”原生家庭”,也有很多家長報怨:孩子出了問題,都歸結于原生家庭不好,家長不好當啊!可是,在報怨的同時,又有多少家長對家庭環境真正進行過反思呢?比如:在家里,父母是否經常在孩子面前吵鬧,是否經常手機不離手,是否沉迷于游戲、是否口無遮攔、放浪形骸等。
當然,”原生家庭”的建設參與者,不只有父母,還有孩子。不可否認,每個孩子的出生家庭不一樣,有的天生”寒門”,有的天生”豪門”。雖然,所有的父母都不甘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是,雖然條條大道通羅馬,但有人一出生就在羅馬,這是無法回避的現實。
因此,建設”原生家庭”還需要父母,教孩子學會接受事實,學會對自己負責,讓孩子明白我們雖然暫時落后于別人,但完全是可以通過努力去改變的,關鍵是看你努力的程度。正如黃磊說的:“凡是贏在起跑線上的,都是短跑。人生不是場百米賽,是場馬拉松,是長跑。這世界上從來沒有一場馬拉松,是在起跑線上贏的。”
(2)父母態度對孩子學習的影響
從小學升入初中,增加的不僅有孩子的課業負擔,還有父母的焦慮。由于小學是基礎教育中的基礎,在學習中不允許排名,大多是以等級A、B、C來反映孩子的學習情況,家長也不會特別在意具體的分數。但進入初中后,雖然還是義務教育階段,但學習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要求提高了,考試增多了,分數明朗了,名次顯現了……
隨之而來的,父母的話多了而耐心少了;要求多了而信心少了;批評多了而鼓勵少了;斥責多了而溝通少了……很多父母都義無反顧地行走在只能贏不能輸的單行道上,結果在無形中造成了父(母)子之間關系的緊張,也給本來就負擔已重的孩子重上加重,導致孩子產生厭學、怕學的情緒,而很多家長卻不自知。
追求成績沒錯,錯的是片面追求成績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違背了教育的規律。雖然在父母的夾磨下,有的孩子的成績可以會被”磨”出來,但同時被磨去的,還有他們對知識的原始求知欲和創新實踐能力。
三、根據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有溫度的引導和教育。
1.與孩子進行真誠而平等的交流溝通。
交流溝通的目的既是打開孩子心結的良方,也是讓孩子感受父母關愛、激發動力和信心的有效方式。一次愉快而良好的溝通,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1)針對問題,有計劃性地進行溝通,是對癥下藥的前提。
有的家長與孩子交流時沒有系統性和方向性,看到問題就馬上進行說教,說完過后就了了,卻沒有思考孩子產生問題的原因所在,常常是治標不治本,這是典型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盲目的、無計劃的溝通,不但不能切中要害解決問題,反而會增加孩子的心理負擔和消極情緒。就像一個人本來是左腿癢,但他卻一直在右腿撓,最后右腿撓得皮破血流,但左腿仍然奇癢難耐,癢沒止住反而增加了新的創傷。所以只有準確了解了原因,才能抓住問題的關鍵對癥下藥。
(2)平等而真誠的交流,才能確保溝通的有效性。
溝通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為了發泄情緒。不管孩子是因為什么原因導致成績下降,家長都要事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和情緒,蹲下身來,與孩子保持平視的角度,用平靜的語氣展開交流。
這個過程中,孩子有可能會發泄內心的情緒,會大哭、大鬧,甚至做出一些暴躁的行為。如果這樣,家長應該感到高興,因為這恰恰說明你切中了孩子內心的委屈和痛苦。讓他盡情的發泄出來,釋放內心的苦惱,這時你只需要做好一個忠實的聽眾就可以了。
待孩子冷靜下來后,請你對他說:”寶貝,爸爸(媽媽)以前做得不好,一直不知道你的心里還埋藏著這么多苦惱。以后,請讓我們與你一起去面對這些問題,好嗎?“父母的”認錯”不是對孩子的妥協,而是為了清空他的心理空間,卸下心中的包袱,讓孩子真切地感受到你的關愛和理解。在這個時候沒有什么比這個更重要的了。
2.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為孩子打造優質的原生家庭。
前面已經談到原生家庭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才能打造一個優質的原生家庭呢?其關鍵,是看有無一對懂教育、能學習、會修煉的智慧型父母。
(1)智慧的父母需要擁有”同理心”。
同理心,通俗來說就是將心比心。父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和立場,設身處地理解他的處境、情緒、感受和想法,用同理心去看待孩子身上的問題,并能及時回應他們的需求,給予適時的引導和教育,讓孩子得到最大程度的情感滿足。
(2)智慧的父母要做到”知行合一”。
現在的父母普遍學歷不低,最不濟也至少是中學文憑,一定能明白”言傳身教”、”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的道理。父母說到的,就一定要盡量做到;要求孩子不能做的,那自己也要做到;承諾孩子的,就要想方設法去兌現。
可是在現實生活中,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幾個?你一邊拿著手機玩得不亦樂乎,一邊卻給孩子說著手機危害,這不是太諷刺了么?
(3)智慧的父母會懂得”彼此照顧”。
很多父母婚前甜蜜浪漫,但有了孩子后,就把精力傾注在孩子身上,往往忽略了另一半和年老的父母。這樣做的負面效果,會讓孩子滋生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養成自大、自私的毛病。相反,如果家庭成員之間彼此關愛,相互理解和包容,孩子就會在愛的環境中受到熏陶,學會關心他人、理解他人,這樣的品質是用再多的分數都換不了的。
所以,懂得彼此照顧的父母,不僅能照顧好孩子,還能培養其照顧別人的優良人格。
3.主動與老師溝通,有策略性地對孩子進行引導和幫助。
在學習方面,沒有比老師更了解孩子情況的人了。因此,家校配合,形成教育的合力,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手段。家長與老師溝通,既是全面了解孩子成績下降原因的需要,也是妥善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和方法。
老師能在學校對孩子進行觀察、引導、教育,還可以給家長提出有建設性的建議;同時,家長向老師反饋孩子在家的生活情況和學習表現,可以及時互通有無,及時調整策略。只有將課內、課外教育緊密銜接起來,才能進行客觀比對和分析,也才能真正地解決問題。
另外,父母要讓孩子認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屬于這個階段的追求。在問題面前,應該勇于承擔起自己的責任,而不是去怨天尤人,正如作家蘇芩所說:“20歲前的人生是父母給的,20歲后的人生是自己給的。別把自己的窘境遷怒于別人,我們唯一可以抱怨的,是不夠努力的自己。”
?
結束語:
教育無選擇性,每個孩子都是生命賜予父母的禮物,孩子不僅是生命的延續,更是家庭的希望所在。當學習出現問題時,只要家長堅持不放棄,用智慧賦予孩子心靈的詩,那他定會用行動還你以生命的遠方!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20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