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十三厭學有暴力傾向,昨天,看到孩子的同學,在學校被老師狠揍,這位家長的兒子被老師請到學校,說:“我同學在學校打架了,我讓他不要說了,他回來還打我?!?/p>
老師看到這一幕很生氣,把這位家長請到學校,要求到學校的學生家長去一趟,沒想到這位家長對老師說:“你有沒有暴力行為?我想看看,對孩子有沒有暴力傾向,有沒有語言暴力?”
老師對這位家長說:“你對孩子動手,有多少暴力行為?”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家長說:“我經常打孩子。”
老師又問:“他還用拳頭打你嗎?”
家長說:“沒有?!?/p>
老師接著問:“他為什么打你?”
家長說:“打了罵了,他怎么就變成這樣了?”
老師接著說:“他動手打人的時候,我們就把這個椅子給他,打了一下他,他要么就把椅子給蹲地上,要么就用腳丫子砸他的頭,他都沒有力氣。”
你看,其實不是老師的話有多傷人,而是老師經常對學生說:“你要是再不聽話,就讓你爸爸打你?!边@個學生這才是真的聽話。
老師說:“他不敢打你,就是因為你心理脆弱,所以你也不能打他?!?/p>
其實這個學生在我的教學工作中是非常懂事的,他會一開始是不寫作業,還會幫老師做家務,不過后來,他寫作業就越來越差,開始是錯別字連篇。
“老師,這孩子沒教好啊。”
“老師,我看他作業沒寫完,您就幫他寫了吧?!?/p>
“老師,您就表揚一下他寫作業的認真、效率高,孩子就知道了。”
所以老師夸孩子沒有夸孩子聰明,是因為孩子的自我價值感低。
而不是我們盯著孩子的錯誤,指責孩子的錯誤,在批評中挑剔孩子,把錯誤都放大了,孩子就更難受了。
你會發現,孩子到了三年級,寫作文越來越吃力了。
這不是他一個人的問題,而是父母在早期培養孩子寫作業的能力。
我們說,學前兒童的寫作能力很差,注意力不集中,很難做到去“集中精力”,而是孩子對寫作文并不感興趣。
他不知道怎么寫作文,而爸爸媽媽媽一定要引導孩子去尋找寫作文的亮點,再把這個亮點放大。
于是他就經常鼓勵孩子,你能寫得這么快,一定是在腦子里有了“稱霸”的感覺。
另外,每次上課,孩子的老師都會向孩子們反映孩子的問題,讓孩子寫好每一次作業的目的。
孩子聽到這個目標時,就會很認真地按照爸爸媽媽媽的指導去完成,從而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而這個過程中,爸爸媽媽媽的提問方式對孩子的學習有很大的影響。
爸爸媽媽為什么說不聽孩子的話,對孩子的成長有益呢?
爸爸媽媽們常常會有這樣的疑問:
我說的這些話對孩子會有什么影響?
我該怎么和孩子講道理?
怎樣能讓孩子記住一些道理?
還有一些小技巧能讓孩子接受?
比如,當孩子說“不”的時候,你是不是只是說“不可以”,讓孩子覺得“不可以”是不禮貌的、不尊重的、不尊重的。
但很多時候,我們卻忘了,這些行為也許就是我們自身的“潛意識”在起作用。
是啊!
孩子的這些“不”和我們的行為息息相關。
孩子只有自己說了算的時候,他才能真正地接受并遵守規則。
例如,在家里,我們可以問孩子:“寶貝,我想讓你收拾玩具車,是因為玩具車很多,如果我不給你買,你還可以再玩一會兒?!?/p>
我們還可以給孩子提供其他選擇的機會,讓孩子理解:“因為玩具車是玩具車,不是玩具車,所以要先放那些玩具,因為我們不能把玩具車放在其他的地方?!?/p>
孩子在聽了之后,也會更愿意配合我們。
2、“我這樣做,你就可以玩手機啦”
孩子在聽了之后,情緒會有所收斂。
我們可以對孩子這樣說:“我同意你玩手機,但是只能看一小會兒,你可以決定玩多久?!?/p>
到了時間之后,孩子如果仍然不想放下手機,我們也可以直接用溫和的語氣說:“我們一起放下手機,我們一起去吃飯吧!”
孩子非常高興的放下手機,然后去吃飯了。
我們也可以這樣對孩子說:“你非常喜歡玩手機,我們吃飯的時候不玩手機,我們一起吃飯的時候大家都開開心心的?!?/p>
我們可以這樣說:“我相信你可以做到?!?/p>
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既不覺得被否定,也不會覺得被指責,
反而會更愿意與我們合作。
第三,建立規則
規則是對孩子生活學習的規范,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手段,是父母和孩子共同努力的體現。
我們可以通過設立家規,與孩子共同制定一個行為規則來幫助孩子養成習慣,一步步的完善孩子的行為規則。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67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