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矯正孩子厭學逃學機構
記者 秦秋燕 通訊員 李凡越 胡 攝
“這種病就得治,因為厭學的孩子一般會表現出明顯的反抗情緒,很多家長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都是‘病急才投醫’。”何夏波表示。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北京回龍觀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劉華清在門診治療的厭學問題,就是兒童厭學。劉華清說,他帶的是一個男生,已經出現了強烈的厭學情緒,經過治療,學習成績從年級40躍升到了全班第2名。而現在的情況不是厭學,而是厭學的情緒越來越嚴重,以至于想盡辦法逃學。“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應該怎么辦呢?”
“學校是干什么的?”劉華清說,校園生活,學生通過學校認識的人多了,可以用學校的知識來判斷和適應環境,而那些成績不好的學生除了家長,恐怕也難以找到那些學習上很好的、甚至很優秀的學生。所以他說,重視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是他們的責任,也是學校的責任。
“很多人包括家長都覺得,對學校教育有偏見,應該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但是我們也要認識到,厭學其實不僅僅是學生個人的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劉華清說。
他認為,現在的孩子從小受到各方面的熏陶,他們的見識和眼界都比家長高了許多,對于一些事情也會有自己的見解。家長如果只是一味地給孩子灌輸一些大道理,那么就會影響他們的成長。“有的時候家長的一些話語,不僅沒辦法起到好的作用,甚至還會起到反作用,導致孩子產生自卑心理。”
劉華清聽完講座后,就找到了方向。他說:“我經常跟家長說,我的家庭教育要做到三論、四心法,當家長的心向育兒方向靠攏,育兒的方式方法就會變得更輕松,壓力就會小很多。”
他還告訴記者,一些專家會推薦一些專家的說法,比如對孩子進行鼓勵教育,但其實真正能夠做到的家庭教育,很難真正起到“根正行為”的境界。而這本身,就是一種降低家長姿態,針對性地開展相關內容的“雙減”背景下,家長和孩子更要學習。
“雙減”背景下,家長的角色更重要
“雙減”背景下,家長更要轉變角色,從“育人”的角色轉變成“育人”的關鍵。
首先,要有理解、尊重和接納孩子的能力。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成長教育中需要制定不同的引導方案,才能讓孩子發揮最大的潛力。孩子的成長,包括孩子的學習和身體素質,都需要家長的參與。
但家長對孩子的了解、接納、理解和尊重,卻是家庭教育最需要做的。
當家長對孩子有了足夠的理解和尊重,才能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積極樂觀、能獨立思考的人,而不是一味地嬌縱、放縱、溺愛、無原則地“無底線地”滿足。
家庭教育中,家長要對孩子多一點耐心,對孩子的控制適當放手,給孩子足夠的獨立空間和尊重,才能讓孩子的成長環境更加和諧,使家庭中的愛和自信成為孩子自信的底色。
2、引導孩子換位思考
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自己的情感,要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要因為自己是家長,就對孩子強加思想,試圖用命令式的口吻對待孩子。
在平時生活中,如果發現孩子有這三種“報復”心理,父母一定要及時制止,避免孩子發展成“報復性行為”,對孩子的未來發展不利。
家長要多傾聽孩子的心聲
家長要多傾聽孩子的心聲,和孩子平等的溝通交流,多理解孩子的感受,不要只是以一味的責罵,這樣只會讓孩子走向消極悲觀、仇視父母的道路上。
家長應該耐心傾聽孩子的想法
家長的很多話,對孩子來說是一種“身教”,因此,父母應該學會聽孩子說,多傾聽。
如果家長能多和孩子交流,不僅可以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還可以打開彼此之間的心門,促進親子關系。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67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