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途課堂孩子厭學
“還有什么原因,讓我們這里先從根源上提高孩子的自我約束力,建立起學習內驅力。”高途課堂負責人王宏艷對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說。
在她看來,家長的責任首先要做到,讓孩子覺得學習和做作業是自己的事,而不是家長的事。有一個案例,有位媽媽發現女兒做作業時不專心,一會上廁所,一會喝水,一會兒吃東西。她要求女兒專心做作業,女兒總說“媽媽,你能不能不要看著我做事?”結果,媽媽越嘮叨,女兒越不想做。后來,這位媽媽甚至和女兒簽訂“君子協議”,規定看書15分鐘休息5分鐘,結果女兒根本不聽。無奈之下,這位媽媽只能向女兒求助,希望能夠“治治她”。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沒想到,對于這個本來應該是“最難搞的2歲小魔頭”的2歲孩子,父母卻因為頭疼不已。經常被2歲孩子弄得焦頭爛額的父母不妨試試“魚缸法則”。
將2歲孩子當作“小大人”對待
曾經有位媽媽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分享自己3歲孩子的教育經驗。
她發現,當她給2歲孩子制定一個日程表時,3歲孩子每天按時起床、按時吃飯、按時睡覺,獨立自主,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獨立完成各項工作。
孩子因為年齡的原因,每天需要完成的事務,其他小朋友只能由父母“照單”。
每個孩子的能力不同,學習也不同,所以,即使在同一個學校,接受的教育也是有所不同的。
因為每個孩子的家庭教育,起點和層次不同,孩子在不同的教育過程中,接受的教育方式也是不一樣的。
3歲孩子
:一半是自己獨立
在經歷過很多事件之后,她會在心理方面和家長“理論”產生隔閡,甚至會認為家長根本不懂自己,也就不會想向家長傾訴自己遇到的問題,遇到困難之后也不愿意向家長傾訴了。
媽媽也不知道自己的孩子被欺負了,所以經常會問女兒:“你怎么了,你是不是被欺負了?”
女兒也不會說,因為她知道,她瞞著媽媽會遭到更嚴厲的懲罰,還可能因為別的小朋友說了一句,她就沒辦法了,這是她從媽媽的口中聽到的最直接的回答。
這樣的感受,對于任何人來說都很難受,不舒服的感覺,也會記在心上。
但媽媽對待自己的女兒,卻做得很好。
在讀小學的時候,她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在初中時,她的優秀成績在班里還是名列前茅,深受老師和同學的喜愛。
那個時候,她特別渴望成為班里的尖子生,她雖然成績很好,可是自信心卻受到了很大的打擊,總覺得自己不如其他人,每天小心翼翼的維護著自己的小美。
那時候,她媽媽終于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的付出,太虧欠了,也缺少了什么。
所以,她不惜重金給女兒報班,把女兒送進了當地最好的學校。
但是,令她意想不到的是,在孩子的成績越來越好的同時,她又給女兒報了三個興趣班,并且每次都是班級里第一個報名,這讓她很苦惱,也很困惑。
最后,她對自己說:
“努力了這么久,成績還是不見漲,因為我感覺自己對孩子的培養投入太少了,沒有充分的時間,每天孩子只要一上課,我的心就開始緊張起來,一想到她的成績就更加焦慮。”
結果,她的女兒真的沒考好,她覺得自己付出了很多,卻沒有達到想要的效果。
第二天,她女兒的手依然緊握著,還是在發抖,只因她們覺得考場上很難,不可能會有什么影響。
回到家,她就把自己關在房間里,過了一個小時以后,她才出來,發現孩子還沒有進去。
這時,她想起以前的往事,她突然意識到,這樣下去只會培養出一個膽小的孩子。
她就和老公商量,以后要不這樣吧,反正孩子考砸了,我們再也不管他了。
于是,她開始把注意力從孩子身上轉移到自身,“自我管理”很重要。
除了學習上的監督,更重要的是自我管理的能力。
她說,唯有自省自強,才能成就一番事業。
當初兒子中考失利后,她也曾逼著兒子復習,給他增加學習內容。
直到兒子中考失利,母子倆各自都郁郁寡歡,不知所措。
其實,當我們把精力放在提升自我能力上時,焦慮也就慢慢地掉了。
那么,焦慮不是不能焦慮,而是要明白焦慮的本質是什么。
所以,只有當我們正視焦慮,才能對焦慮的情緒“冷靜下來”。
2
“保持”心理狀態:“不焦慮”,釋放“壓力”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調整我們焦慮的心態呢?
一位心理學家曾說過,“保持“非焦慮”的心態,可以讓我們能夠坦然面對生活中的不幸,并且不給自己帶來負擔。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68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