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嚴重厭學該怎么辦?
小凱今年15歲,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對他要求也非常嚴格。小凱從小就被送進當地一所寄宿制學校,父母希望小凱能夠成為一個全才,可小凱在學校表現很差,成績墊底,經常被老師請到學校,說小凱在學校人際關系差、經常動手。
對于這個結果,父母很是擔心,于是帶小凱去看了心理醫生。醫生經過測試,診斷小凱患上了抑郁癥,需要服藥治療。父母很詫異,原本很聽話的孩子,為什么會患上抑郁癥?父母百思不得其解。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在兒童心理門診,小凱被醫生診斷為抑郁癥后,父母終于繃不住了。他們百思不得其解:“為什么小凱這么不懂事,為什么會患上抑郁癥?是不是他在學校太過于內向,不合群?”
“很多時候,孩子不會想,他只是太累了,回家后就感覺到了壓抑。”楊女士說,孩子的情緒得不到緩解,久而久之,就會出現自殘的情況。
“父母只有一個人扮演孩子的大朋友,孩子們才能跟我們分享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希望父母能夠理解自己。”陳先生說,因為父母一直忙碌于生計,沒時間陪孩子,只能把孩子交給老人,手機就成了孩子跟父母之間的一種替代品。
在陳先生的認知里,孩子的情緒感受是和父母的感情交流非常緊密的。盡管孩子的喜怒哀樂常常被忽視,但孩子在情感上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
孫女士說,他們每天都很忙,除了照顧孩子的吃喝拉撒,就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孩子的學習上,但孩子就是不愿意跟父母溝通交流。在孫女士看來,女兒長大了,她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家庭上,而不是圍著孩子轉。“從家里到學校,大家都是圍著孩子轉的,所以我更應該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孫女士說。
專家認為,當父母把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時,會忽略掉很多自己的需求,父母應該把注意力放在提升自己上。
有很多父母是很焦慮的,將自己的焦慮轉嫁給了孩子,導致孩子壓力過大,由此引發的悲劇也不在少數。
“父母的焦慮,很容易導致孩子的心理問題。”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臨床心理科主任蘇雅清醫師建議父母要意識到孩子是個體的個別差異,尊重個體差異,了解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幫助孩子順利度過心理危機,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安全保障。
為何“別人家的孩子”更容易成為“別人家的父母”?
“別人家的父母”可能是典型的控制欲支配兒女的“隱形父母”,他們對子女的操控,從表面上看是父母為子女提供了所需要的一切,實質上是父母對孩子的操控,他們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實質上卻是為了自己,他們的出發點是為了孩子好,然而這種想法和初衷是背道而馳,孩子是父母的孩子,不能永遠對父母言聽計從,如果孩子沒有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做,就會激發父母的恐懼、憤怒、焦慮,于是父母在孩子面前失去權威,失控的情緒自然也會讓孩子感覺到恐懼、不安和憤怒。
“考不上大學,沒有好工作,將來就找不到好工作”,當父母對孩子這樣的話語這樣的話語,是不是意味著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過高了呢?
父母給孩子傳遞的信息:考不上大學將來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將來就沒有好生活,沒有好工作以后就沒有好前途,沒有好前途,這種說法,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期望。父母對孩子傳遞的信息:“考不上大學,將來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將來就找不到好對象,所以你不能提及學習,不能提及考試,一提學習就感到焦慮不安,等等諸如此類的信息。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當父母對孩子說:“你考不上大學,將來就找不到好工作,就找不到好工作……………”時,孩子的焦慮感就會慢慢降低,對學習的興趣也會大大降低。
因此,如果孩子感到恐懼怕、焦慮,父母最好讓孩子學會放松,可以適當的做一些放松訓練,如踢足球、跳舞、游泳等等,來緩解孩子的緊張情緒。
2.在臨考前進行一些放松訓練
對于很多孩子來說,考前的緊張情緒是難以忍受的,家長可以在臨考前針對性地放松訓練,比如可以帶孩子去參觀考場,或者找朋友交談,或是到圖書館看書,這些方法也能夠有效的緩解孩子的緊張情緒。
3.家長應該在孩子焦慮時,做一些放松訓練
在這種情況下,家長需要在孩子面前不要過多地表達自己的焦慮情緒,而是要適度地給孩子創造一些輕松的氛圍,讓孩子慢慢地放松下來。
4.家長要做好配合治療
如果孩子焦慮已經影響到了正常生活,家長應該跟孩子進行一些有效溝通,讓孩子告訴自己焦慮的原因以及在這種情況下該如何進行放松訓練,比如可以引導孩子冥想、聽音樂、運動、冥想、聽音樂等方式,來減少焦慮的出現。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69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