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快上初二了厭學,這是很多家長在孩子小學階段,想盡一切辦法想要孩子的成績好,卻沒有想過孩子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也會有叛逆心理,要接受孩子的平凡,接受孩子的平凡。
現在的父母雖然都生活的挺好了,也都很少教育孩子,生怕他們會學壞,甚至都已經為人父母了,卻依然愿意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得很好,有自己的判斷能力,很多家長覺得,有些事情孩子不聽話,其實就是孩子的問題。
《變形計》中有這樣一個鏡頭: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一個叫莫言的14歲男孩范金成,不愿意上學,老師和父母沒辦法,最后通過書信的方式和他溝通。
于是,老師問他:“你為什么不想上學呀?”
“我真的不想上學,我真的不想上學,我想去上學!”
他把自己關在房間里,窗簾緊閉著,沒什么事情發生,老師打電話來了,我又沒心情去上學了。
第二天早上,他起床去上學,可是一點都沒起床。
等我再去見到他的時候,他先是一愣,對我說:“老師,我真的不想上學了。”
我問他為什么,他說:“上課太累了,我想回學校,我要休息。”
我很疑惑,就問他:“休息是不是休息了呢?”
他說:“沒有。”
我問他:“你怎么知道要休息呢?”
他說:“我當然知道,但是我真的就不想回去了。”
我對他說:“如果你不愿意去上學,媽媽也沒有辦法幫你。”
等我再問:“如果不想回去,媽媽怎么幫助你?”
他就開始哭了,邊哭邊說:“我不想回去了。”
“為什么不想回去上課?”
“我覺得回去以后會被老師批評,所以就不想回去了。”
“你不想回去上課,是因為老師有沒有批評你,還是上課有沒有打你,又或者說你是不是不喜歡老師,所以你不喜歡老師教的課?”
“嗯。”
他終于還是沒有繼續哭。
“那你覺得如果不想回去上課,你會怎么做呢?”
“我會告訴媽媽,我會好好學習,認真聽講,好好做作業。”
“那你覺得老師講得不好?”
“嗯。”
“那如果你愿意跟媽媽說說你的想法,好不好?”
“好。”
“那如果你不愿意跟媽媽說,你是不是想跟媽媽說說話呢?”
“嗯。”
“那如果你不想跟媽媽說說你的想法,你覺得要怎么做,你打算怎么做呢?”
“媽媽,我建議你先跟老師溝通。”
“不,我不知道該怎么辦?”
“老師,我建議你先跟媽媽說說說。”
“好,你跟老師聊聊。”
“好!”孩子開始寫起來。
剛坐下來,孩子又說:“媽媽,我不想跟你說了。”
“你才是那個坐在窗戶邊上看電視的那個,你才是那個做了壞事的那個。”
“才是,為什么呀!”
“我想跟你說說話。”
孩子媽媽又開始補充:“你不聽我說話,你怎么能聽我的呢?”
說教式的語言是這樣的,也是這樣的。
“我說……”,當父母用“我說……”的方式時,孩子的思維就會被搭建起來。
你的每一句話,都會成為孩子的枷鎖。
因為孩子的世界是容不得半點虛假的,當他覺得自己的事情,連他的感受都不被認可的時候,他是沒有力量的。
他只能是順從父母,而已。
因為他的問題,“從來不是由父母產生的”。
因為,這樣的家庭,無論他怎么努力,都沒有辦法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
就像劇中的丁一,明明只是想讓父母答應他可以用錢的理由,但是父母不答應,親子關系徹底決裂。
父母不知道,孩子的這一切,不過是他們自己的投射。
父母根本無法控制孩子的行為,他們一味強勢,卻希望孩子聽話。
殊不知,
孩子是什么,自己說了算。
而孩子真正能做的,
就是選擇服從。
所以,想要留給孩子最好的東西,
是在管教他們的時候,
把自己的情緒和想法告訴孩子。
而不是讓孩子服從他,接受他的決定。
這是沒有辦法和孩子和平相處的。
在《育兒基本法》一書中,
作者也提出:
父母要試著去理解孩子,
無論是行為還是情感,
他的感受,
才是父母能給孩子的最好的禮物。
5
面對叛逆的孩子,
父母應該怎么辦?
尼爾·胡可通過《正面管教》
,
詳細解答了父母在養育孩子過程中應該如何運用好的方法。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69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