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厭學的表現注意缺陷多動障礙
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每個孩子都會出現厭學的表現,家長們在心里就很擔心孩子是不是有多動癥,為此咨詢過很多專家,從各個方面了解了孩子的情況,孩子的表現是不是也是這樣的,為什么孩子會有厭學的表現呢?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阿倫森效應”,說的是當一個人受到別人的贊美時,會做出不予理會或是應答的動作,以求得到贊許。
當一個孩子向家長抱怨學習好的時候,家長只看到孩子的行為,而看不到孩子這個人,孩子就會認為自己在父母眼中,已經是失敗的“學困生”,如果學習受到打擊,或者考試考不好,就會認為自己是失敗者。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如果家長們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過度地讓孩子服從,不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那他們就會失去自主權,從而產生依賴性。
缺乏自主權的孩子,凡事都要聽從父母的安排,一旦有事情沒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就會想方設法地尋求父母的幫助,而不是自己主動去解決。
2、對孩子管教過多
不少家長都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而很多孩子在犯錯后,在被父母的棍棒教育下長大,從此膽小怕事,缺乏自信,總是怕犯錯誤,長大了以后,害怕成為別人眼中的笨孩子,不敢跟別人接觸,做事不敢出風頭。
3、缺乏社會經驗
從小父母就教導孩子要多和他人交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沒有社會經驗,不懂得處理事情,所以,在“多動癥”的群體中,經常受到挫折的孩子,往往都會表現出膽小、羞怯懦的性格。
4、對孩子期待過高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成績優異,以至于為了讓孩子能夠成為優秀的人,很多父母都會選擇讓孩子參加各種輔導班,讓孩子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要刻苦學習,補習班的時間,只有10歲左右的孩子才能夠理解。
很多父母都對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期望值過高,導致孩子壓力過大,一度陷入了抑郁的情緒中無法自拔。
孩子出現這些情況,父母就要注意了,也許是父母的行為的問題,也許是教育方式的問題。
父母要學會與孩子進行溝通
1、要學會與孩子進行交流溝通
溝通的方式很多,而父母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的時候,最應該學習的就是父母,所以,父母一定要學會和孩子進行溝通,要努力做到有效溝通。
在孩子出現厭學情緒的時候,父母應該學會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讓孩子把自己內心的想法說出來,父母多關心孩子,給孩子解答心中的疑惑,在孩子需要父母的時候,父母應該及時的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父母與孩子進行溝通,解決孩子心中的問題,父母的教育方式也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逐漸的變化,父母要學會尊重孩子,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孩子想要的東西,也許在父母眼里看來有些許不值一提,但是在孩子看來,他能夠得到的是父母的認可,父母能夠真正從心底里相信他,
就能夠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同時也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和溫暖,自然而然會將內心的感受轉化為動力,這樣的孩子性格往往都很好,
所以說如果父母的思想觀念是錯誤的,那么不管怎么說,無論是怎樣教育孩子都不可能會讓孩子變得乖巧,叛逆,然后還要注意溝通交流的方式方法。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70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