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日前公布,占總人口18.7%的2.6億60歲以上老年人的生活狀態和心理需求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聊微信、玩游戲、網絡k歌、看短視頻、網購……愈來愈多的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智能手機不僅“玩得轉”還“玩出癮”,銀發“低頭族”隨處可見。專家們認為,社會各方應該積極引導幫助老年人正確使用網絡,護航他們在互聯網世界里“乘風破浪”,享受數字化帶來的便利生活。

公交車上站著看手機的“銀發族”
沉迷:部分老年人成“手機控”
好多人有這樣的無奈,過去那些曾生氣指責子女玩手機上癮的父母如今自己卻成了“手機控”,癡迷勁頭有時令年輕人都自嘆不如。網絡的魅力,極少有人能免疫,老年人也不例外。一些老年人對子女的勸說表面答應,生活中仍我行我素過“網癮”。
江西南昌的宋梅去年把在黑龍江老家退休的父母接來幫忙帶孩子,為了讓父母跟上時代潮流,她把父母的老年手機換成智能手機,手把手地教父母如何操作使用,沒想到煩惱也由此而生。
“因為客廳WiFi信號好,父親經常戴著老花鏡窩在沙發里看手機,有時會看得很晚。前段時間頭暈、眼睛疼,去醫院檢查說是視力疲勞所致,可幾天不看手機就跟丟了魂似的,癥狀消失又玩上了。母親也迷上了網上k歌,整天對著手機唱了一首又一首,刷短視頻和搶紅包更是樂此不疲,連做飯也把手機橫著擺在一邊看。”宋梅苦笑著說。
像宋梅父母這樣沉迷手機的老年人并非個例。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有網民9.89億,60歲及以上老年網民占11.2%,中國移動互聯網上活躍著1億多銀發族;《2020年老年人互聯網生活報告》顯示,在100萬老年用戶中,有1.2萬人日均在線時長超過6小時,1900人甚至在某資訊APP上的日在線時間超過10小時,全國或有超過10萬老年人沉迷于網絡。
危險:易被詐騙或成謠言傳播者
有空閑的老年人為了不被時代淘汰,努力學會了安裝APP、使用手機銀行、實名認證……但相比于“觸網”已久的年輕人,老年人對虛假信息缺乏辨別力,易成為網絡詐騙案件受害者和謠言的傳播者。

長時間盯著手機屏的老人
今年春節過后,哈爾濱市民高阿姨加入了一個投資理財微信群,群主稱是某投資公司人員,為大家推薦一款投資回報高的軟件。高阿姨信以為真,下載軟件并按對方要求通過手機銀行向指定賬戶充值轉賬1000元。但充值后久未獲得提現,再聯系時微信群已解散,群主也將高阿姨的微信拉黑,這才知道上當受騙。
記者調查發現,一些老年人對微信公眾號中的偽科學、“秘聞”“偏方”等文章深信不疑,并熱衷于轉發。退休教師吳強關注了20多個微信公眾號,喜歡把奇聞軼事和保健知識在朋友圈和微信群里分享,變成親朋好友中的“知識達人”“養生專家”。“我爸經常把從網上看到的養生文章傳給我,告訴我這個不能吃、那個怎么吃,講究特別多,可有些根本不靠譜。”吳強的女兒很無奈。
“現在有些不良微信營銷號抓住老人的心理,胡編亂造一些沒有科學依據的文章來吸引老年人瀏覽轉發,從而獲得流量,老年人在不知不覺中充當傳播謠言的角色,偏聽偏信甚至危害身體健康。”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中國社科院和騰訊發布的《中老年互聯網生活研究報告》顯示,67.3%的中老年人表示在互聯網上當受騙或疑似上當受騙過,受騙信息類型主要為免費領紅包、贈送手機流量和優惠打折團購商品,老年人發覺受騙后尋求幫助的比例較低。
專家:老年人“觸網”也需正確引導
“ 因為長時間不活動導致骨骼肌肉損傷或是心血管意外發生;因為輕信謠言或是所謂的保健偏方而賠了錢財、損了健康;因為父母一方樂此不疲的上網、另一方倍感孤獨加劇家庭矛盾等等。這些老年人沉迷網絡帶來的問題,需要我們為他們做有效的網絡科普教育。”哈爾濱市第一專科醫院心理衛生中心主任徐佳認為,要時常提醒老年人上正規網站,不要點任何不熟悉的鏈接;不加不認識的人或是長期不聯系的人為好友;不要輕信所謂的偏方或是贈品;不要隨意轉發未經核實的不明來源的消息;勞逸結合、不能熬夜或是長時間上網。

教老年人使用手機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邢曉明認為,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老年人不該成為數字生活的局外人,老年人上網是值得鼓勵和提倡的事,但是要把握好一個“度”,不能沉迷于網絡。從家庭角度,子女應該給老年人更多關心和陪伴,降低其孤獨感,減少對網絡的依賴,同時幫助他們學會辨別真偽。從社會角度,社區可開設一些特色老年活動室或老年特長班,培養老年人興趣愛好;涉老機構要為老年人社交、娛樂、健身、學習創造更好的條件,讓他們有動力放下手機、走出家門。網絡平臺應加強對虛假信息的治理力度,媒體可加強對判斷網絡詐騙信息的宣傳,增強老年人網絡安全意識。通過家庭關愛、朋輩互助、社區宣傳、平臺履職、社會關注,幫助老年人正確“觸網”,樂享時代紅利。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7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