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聽話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知道聽話的重要性,知道自己的行為對別人有多么重要。
如果他能夠意識到并做出相應的正確決定,他就會擁有一種“掌控感”,他知道,自己的選擇將給自己帶來安全感。
反之,如果孩子總是被要求聽話,缺乏主見,他就會變得畏首畏尾,做事總是瞻前顧后,一旦沒做好某件事,他就會采取逃避、不聽從,甚至自暴自棄的態度。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如果你的孩子有這些表現,說明他正處于“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中,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是非常大的。
02
“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讓人們對那些事有了恐懼感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赫洛克菲菲諾校長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曾在一所小學里對學生進行了智商測試,并將實驗進行了多次測試,發現智商測試結果顯示,智商測試的學生普遍認為智商是最佳預測值的因素。
結論顯示出來,如果孩子智商高于平均值,那么他們在社會上就會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取得更好的成績,而智商則可以讓孩子的智商水平達到平均水平。
這個實驗結果表明,智商在正常水平的人群中僅有0.47%左右,智商高的人比智商低的人群有更大的幾率。
但是,他們很少會使用智商測試。因為智商的平均值并不足以讓他們在社會上脫穎而出,但智商在70%左右的人群中,有30%左右的人,能夠完成人生的理想。
換句話說,智商在現有的環境中,都是不能改變的,因此,智商在現實環境中就受到限制。
那些追求完美的人,往往會發現自己的成績并不理想。
在對待學習這件事上,智商也并不等同于智商。而智商的差距主要體現在他們對待學習,處理復雜事情的能力上。
在平常生活中,很多孩子的智商都沒有問題,但是,為什么成績卻和其他孩子不一樣呢?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非常著名的“九九效應”。
主要表現為:
不管做什么事情,如果做得不好,都會對自己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甚至會自暴自棄。
這就是“第十名效應”,就是指的一種效應。
在一檔節目中,當主持人問“你做了什么事情”的時候,有一個參與者說:
“我在學習之前,我認為的所有的科目都必須是自己會的,然后就跟父母提出來報。
現在有一個現象,就是父母跟孩子說“這次你來報,我讓你報的,你來報”。
當主持人問孩子“你喜不喜歡”的時候,孩子的回答是“我不喜歡”,然后開始上課的時候認真聽講。
當主持人問孩子“這個問題是爸爸剛才問你的,你怎么想到的?”
孩子說“媽媽我不知道”。
當主持人問孩子“如果你有一天不想上幼兒園的時候,你會怎么做呢?”孩子也回答“我會,我會告訴老師我喜歡我。”
………………
孩子之所以不愿意去上學,就是因為他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報,沒有用,在他的世界里,學校里老師是有目標的,老師是有能力的。當孩子覺得在學校里沒有價值,就會放棄去上學,所以他寧愿選擇不斷地逃避。
那么,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從這幾方面入手,幫助孩子做好準備:
第一,提前跟孩子打好預防針。
要先把孩子帶到學校,熟悉環境,熟悉的地方可以讓孩子先嘗試適應幾天。不要太早把孩子送到學校,讓他去熟悉環境,讓他從心里接受學校。
第二,讓孩子明白學校的存在,也是安全的。
如果孩子入園的第一天早上,家長還沒有把他送到學校,他很可能會有不適應的情況。在這方面,家長最好提前跟老師溝通好,讓老師在學校里多照顧一下孩子。
第三,讓孩子熟悉學校的環境。
孩子剛進入幼兒園, 對于這個世界就有了一個全新的認知。家長要給孩子做好思想準備,讓他了解整個學校、班級的基本情況。要和孩子明確一點,新的環境和老師,會對他產生極大的影響,孩子回到家后,首先要處理的是他與同學的關系。這個時候家長就要主動聯系老師,了解一下老師對他的印象。同時,可以給孩子準備一些孩子喜歡吃的食物,比如小零食、小玩具、小甜點等等。當然,如果孩子拒絕吃這些,我們也不要勉強,可以等孩子在不影響學習的前提下,自己主動吃飯。
第四,和老師保持密切的溝通。
平時在家的時候,家長要多和老師保持密切的聯系,多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家長還可以問老師一些問題,老師也可以給出一些建議。這樣,老師不僅可以從側面了解孩子的情況,也可以從側面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家長還可以多問問孩子在學校的一些表現,這樣也能了解老師對孩子的評價。
當然,我們需要明確孩子是否是班級里的活躍分子,不能讓孩子因為這個而影響到學習。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71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