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鄰居家的男孩,名叫劉一水,今年以667分的高考成績考上了浙江大學。我聽說后非常吃驚,因為他曾經是一名”網癮少年”,有段時間都不愿意去上學。
他剛進高三時,聽同學議論一部網絡小說,內容精彩,很是好奇,便借了同學手機來看,結果一看再也放不下。正是因為偷看小說,無心學習,自習課上還被老師抓住,學校給他一個處分。原本還不錯的成績也下滑了十幾名。
但后來劉一水從”網癮”中跳脫出來,逆襲成為了別人眼中的”學霸”。從”網癮少年”到自信學霸,家長可以說功不可沒。
在我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網癮少年”,家長很是苦惱,不知道怎樣幫助孩子。讓我們一起來看劉一水的家長是如何做的。
你家孩子是”網癮少年”嗎?
關于”網癮”,目前社會上有很多認識,且概念并不統一。
一般認為,網癮是指上網者由于長時間、習慣性地沉浸在網絡時空當中,對互聯網產生強烈的依賴,以至于達到癡迷的程度,而難以解脫的行為狀態和心理狀態。
早些年,網絡成癮者大多利用電腦上網,他們的主要陣地在網吧。
這幾年,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涌現出大批的”低頭族”,他們每天低頭打游戲、看視頻、刷抖音,看網絡小說等等,那些沉迷其中,不可自拔的人群,便成為新時代的”網癮患者”。
據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統計,我國初中生和職高學生網癮現象嚴重,占比高達53.8%。其中,13—17歲的未成年人占比17.10%,這個數據是驚人的。
那么,”網癮少年”都有哪些表現?
1.思想上:沒有理想和目標,有厭學傾向。不能專注于所做之事,思想愛走神,總是想以前上網的經歷,經常有上網的沖動與想法。
2.心理上:若幾天不能上網,便會出現明顯的煩燥,易怒,脾氣暴燥,失眠等癥狀,嚴重了會有抑郁癥傾向。
3.行為上:對正常的社交活動沒興趣,不愿意參加。明知道上網已經影響到自己的身心健康,但仍然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曾試圖努力過,控制自己不去或者減少上網,但沒有成功。
4.品行上:常常因為上網問題,多次向家長、老師、同學撒謊,觸犯校紀校規,甚至出現暴力傾向等等。
如果家中有少年出現以上癥狀,就可以斷定為是”網癮少年”,需要引起家長的足夠重視,嚴重時需要到精神衛生專業機構,或心理機構去專業治療。
“網癮少年”背后的家庭成因
“網癮少年”的出現,表面上看癥結在青少年自身及手機上,但更多的原因在家長身上。
第一、家長缺乏正確的教育理念
一些孩子上網主要是打游戲,而家長談”游戲”色變,看到孩子玩游戲就變臉,對孩子極力打壓,結果適得其反,反而激發了孩子對游戲上癮。
還有一些家長,平時對孩子嚴加管束,不許孩子上網、玩手機,但孩子一旦考試成績好,或別的什么事做得好,家長一高興,就以允許孩子上網玩游戲作為獎勵。
家長一方面痛恨網絡游戲,另一方面又把上網作為”獎品”送給孩子。這樣,孩子的價值觀就被搞亂了,他們對游戲的興趣被刺激得更濃了。
第二、家長不能以身作則
有些家長讓孩子努力學習,多看書,但自己平時卻迷戀手機,”機不離手”,必然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
雖然中小學校都嚴格管控學生配帶手機,但仍有家長給孩子配上智能手機,卻對孩子上網玩手機不加以管控。未成年人由于心性還不成熟,自控力差,面對網絡上的不良誘惑,把握不好,極容易出問題。
第三、家長管控孩子太多
研究表明:網絡成癮的孩子,他們家長的共同特點就是”管”孩子太多,對孩子不斷提出限制性的要求。
他們經常給孩子安排這,安排 那,何時學習,何時看電視,何時打籃球,都安排的妥妥的。孩子沒機會學習自我管理,無法自己調整學習與娛樂的時間,從而主動放下手機。
第四、家長缺乏一定的教育技巧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是一門藝術”。
一些家長對待有網癮的孩子,就是簡單粗暴,沒收手機、斷網,缺乏一定的方式方法,結果收效甚微。其實教育有網癮的孩子,一定要把握青少年的心理特點,結合每個孩子的不同性格稟賦,因材施教。
家長做對三點,”網癮少年”變自信學霸
第一、改變教育理念,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堅決對”不良誘惑”說”不”
網絡游戲也就是一個游戲,并不是毒品,孩子們也并不是一粘游戲就會成癮。據說姚明也喜歡玩電腦游戲,還有一些事業及學業上,很有建樹的年輕人,也喜歡玩游戲。
互聯網時代,家長所要思考的是,如何讓孩子既能玩游戲又懂得自我約束,怎樣才能娛樂、成長兩不耽誤?
家長看到孩子玩游戲時,不要強加干涉孩子,或者在旁邊反復嘮叨,這樣會激起孩子的逆反情緒,讓產生內疚感和負罪感,時間久了會成為低自尊的孩子。
家長也不要去管控孩子的一切,讓孩子學會自己處理好學習和娛樂的關系 。當孩子學會了自我管理,許多問題才迎刃而解。
我們看劉一水的家長,在孩子玩手機上癮時,并沒有強制孩子不去玩,而是對孩子表示出極大的信任,留出時間讓孩子自己處理這件事。
劉一水長期以來,就是個很會自我管理的孩子,當他認識到看網絡手機給自己帶來的危害,選擇”立即抽身”——小說說不看就不看,就算別人議論,他也會馬上躲開。他把自己的心思全部投入到學習中,最終實現了高考的逆襲。
第二、讓孩子有豐富的課余生活,讓閱讀沖淡孩子對網絡游戲的興趣
《卡爾·威特的教育》有一句話:不論是兒童還是成人,任何放縱都與內心空虛及道德墮落有關。
豐富的課外生活,特別是閱讀,會讓孩子的精神世界豐富,更聰明更理性,形成更好的道德意識,而它強大的力量會擠占陣地,不給游戲留下更多的空間。
當然,家長在孩子閱讀的時候,可以陪伴孩子,親子共讀有利于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劉一水的爸爸為幫助孩子戒掉網癮,就每天一起和孩子共讀,陪伴孩子學習。
試想,一個自己手機不離手,沉迷于網絡世界的家長,你又如何指望孩子熱愛閱讀,戒掉網癮呢?
當然,除了閱讀,家長也可以和學校老師溝通,讓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體會自身的價值;帶孩子出門旅游,參加親子類活動;假期報名參加志愿者活動等等。
總之,一切有利于孩子成長的課余活動,都可以讓孩子多多參加。只有在現實生活中找到樂趣,孩子才能從虛幻的網絡世界中走出來。
第三、運用逆向思維和延遲滿足的方式幫助孩子戒掉網癮
家長不要把玩手機游戲作為獎勵讓孩子玩,可以采用逆向思維,把它作為”任務””懲罰手段”來用,上網必須連續玩夠十小時,不夠就懲罰再玩十小時,直到他累得求饒。這樣,孩子慢慢覺得上網不是種樂趣,是一種懲罰。反復多次,可能會讓他對上網產生逆反心理。
延遲滿足也可以產生較好的效果。著名心理學家戈爾曼的《情商》一書中,提到了一個案例,讓分到糖的孩子,一個小時以后再吃。后來作了跟蹤調查,發現提前吃糖的孩子幾乎都沒有什么出息,而延遲吃糖的孩子,大都很有成就。
在對待網絡小說的態度上,劉一水就是采用了延遲滿足法則。當他意識到看小說,會影響到自己的學習。當時的想法,并不是完全不看了,而是決定高考后的暑假再看,結果給自己好的心理暗示,既戒掉了網癮,又沒耽誤自己學習。
結語:佛教有一句名言:”三毒起時兩眼瞎。”所謂”三毒”,就是貪婪、憤怒和執迷不悟。這里排在第一的就是貪婪,受不住誘惑就是貪婪的體現。面對網絡上的不良誘惑,真正戒掉網癮,并不能光靠家長,還需要少年們不斷努力,增強自控力,學會自我管理。最后,想對少年們說一句:當你面對不良誘惑時,請說”不”。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22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