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江蘇公共·新聞頻道《新聞360》報道:不久前,江蘇海門一名13歲男孩深夜墜樓身亡,據當地警方調查,孩子墜樓前一直在平板電腦上玩一款熱門游戲。孩子家人認為,是游戲對孩子造成了誤導,決定要對游戲公司提起訴訟。
該案再度引發了社會各界對網游成癮的探討。不少人質疑,許多網絡游戲”無門檻”、”無時限”最受人詬病,所配套的防沉迷系統也形同虛設。實際情況到底怎樣呢?記者也進行了一番測試。
不少家長看來,一些存在殺人、跳樓等暴力情節的網絡游戲,并不適合低齡孩子接觸。
記者對幾款高人氣網絡游戲做了測試,發現所謂防沉迷系統其實都有好幾種破解之道,關鍵點就是個人身份信息。
比如在搜索引擎中輸入”身份證號大全”,隨即彈出各種提供身份證信息的網頁,記者選擇其中一條年齡在29歲的身份證號碼,在游戲實名認證環節輸入該身份證號和人名,很快便可順利進入游戲,系統并沒有核查記者是否為持證者本人。
另一邊,在百度貼吧內,搜索”未成年身份證吧”,還可以看到不少銷售身份證信息的帖子,有的明確表示”解綁防沉迷用”,每條信息售價3元到20元不等。在花費10元購買了一條身份證信息,實名認證了QQ號碼后,便可順利登錄游戲。
論壇中還有玩家表示:手握多個”小號”,便不再受防沉迷系統限制。此外,通過修改游戲防沉迷系統網站上的個人資料,也可以破解防沉迷系統,有人還為此專門編寫了攻略,在網上公開傳播。
面對這些亂象,法律界人士分析,當前的網絡法律監管存在漏洞,個人信息買賣現象依然存在。要想讓防沉迷系統發揮作用,必須加快完善立法的腳步,強化身份核查,打擊和杜絕個人信息買賣的違法行為。另一方面,應從國家層面,推動網絡游戲的實名制分級管理,在允許未成年人進入的網絡游戲中,杜絕色情、暴力等情節。
北京市高朋(南京)律師事務所律師嚴慧認為,網絡技術應當進一步改造升級,尤其是身份核驗技術,要細化規定明確法律適用的問題,給出全面的立法防護。有一些平臺是供他人進行個人信息交換出售的,如果存在牟利行為,就構成非法利用信息網絡罪,可以追究其刑事責任。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22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