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孩子在一邊自己玩著玩具,父母在一旁低頭刷著手機,心細的可能會時不時地抬頭看一下孩子的情況,心大則是只要沒聽到孩子的哭聲,就能專心致志地低頭刷機。或是孩子看動畫片或玩電子產品,父母在旁也是玩手機。這樣是有效的陪伴嗎?當然不是,父母和孩子完全沒有互動的陪伴,絕對不是有效的陪伴。那我們父母如何做到有效的陪伴,給孩子的成長提供一片肥沃的土壤呢?
一、有趣味性的陪伴。
從小讓孩子對學習有興趣非常的重要,因為不論是誰,只有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是最積極和最認真的。所以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得有效的引導,而在這個引導的過程中,父母如何有效的陪伴呢?比如,在孩子在小學一年級時,我會拿一張地圖跟兒子玩丟紙團的游戲,丟到哪里就一起來探索這個神秘的地方,就這樣一次又一次游戲后,即使不丟紙團了,我說一個地方,他就能快遞的從地圖上找出來,我相信這對他以后學地理方面的知識肯定會有一定的幫助。
二、有目的性的陪伴。
陪伴孩子也是可以有目的性的,比如我想讓兒子多認識字,在他上小學前就帶他一起玩猜字游戲,通過身體動作來比劃,然后另一個人來猜,在游戲的過程中,有時兩個人會被笑翻天。這游戲的過程中玩著、快樂著、也學著。
在兒子上小學了,一年級的拼音估計是很多父母都會教得頭痛的,但兒子學得很輕松。我會跟兒子玩文字拼讀游戲,我說字兒子用拼音的方式拼出來;還有就是組詞接龍游戲,跟著上一個詞語的最后一個字接著組詞。每次玩時我還會讓孩子記一下十分鐘說了多少個詞語,當孩子一次比一次說的多時,他的自信也就建立起來了,這也讓他更喜歡學習語文。
三、陪伴讓孩子有自我意識。
隨著孩子慢慢的長大,我們需要給孩子一定的空間,讓孩子能充分的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不僅能提升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還能訓練孩子的表達能力。
兒子是讀幼兒園中班時才跟我們在一起生活的,在一起后,最先是我每天晚上給兒子講睡前故事,后來我會在講完后問問他聽完故事的想法,或者是會問他如果他是故事中的誰,他會怎么樣。再到后面就變成了孩子給我講故事,或是他看完一本書后,會跟我說他看完后的感想。在這個過程中,一開始兒子只會吞吞吐吐地開口說幾個字或是幾句話,后來說得越來越多,成篇大論都沒問題,而且條理清晰,就這樣兒子很喜歡看書,而且涉及的書籍種類繁多,后面三年級開始寫作文也從來沒讓我操心。
四、陪伴讓孩子越挫越勇。
孩子在小的時候,都有父母為他遮風擋雨,但孩子不可能一直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當他們走出家庭來到社會時,什么樣的問題都可能遇到,所有的一切需要他們自己去面對,想要孩子有面對問題的平常心,面對困難時能不退縮,能勇敢面對并解決,讓孩子從小有越挫越勇的精神,至關重要。
兒子讀小學三年級時,我們會跟他一起玩撲克牌:跑得快、斗地主、二十四點搶答等等,在玩的過程中,孩子會體會到輸贏很平常的事,而且每一局都會遇到一些問題,需要他去思考解決,像斗地主還得判斷誰是隊友以及考慮團隊合作,這些看似是在玩,但他也在學習。
五、陪伴讓孩子有毅力。
“水滴石穿,靠的是專、恒”,而一個人想做一件大事,靠的是超人的毅力。我們會看到,很多孩子在小的時候,父母會給他們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有些孩子學著學著最后沒有一樣拿得起來的。而有些從一開始就只報一兩項興趣班,但一直堅持著學,知識是靠累積的,所以堅持學下來的孩子,肯定是有取得一定成就的,而他們最終的成就,不就是因為他們的這份堅持嗎?
陪伴孩子不是說,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父母在一旁坐著,像個監工一樣一直盯著孩子;也不是孩子在玩的時候,父母在一旁只顧刷著手機;而是需要父母真正地參與到孩子的活動中,去用心感受活動中的那份樂趣,成為孩子真正的“玩伴”,讓孩子玩著,并快樂地學著。這才是有效的陪伴。
以上是我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總結的一些經驗,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39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