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大地日新月異,文藝園地百花爭妍。音樂是文化藝術的一個門類,它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作為號角、火炬,鼓舞民族精神、激勵士氣。多少年來,在中小學的課堂上,音樂課的處于副科的位置,一周一節課或兩周一節課,教材單薄、程度淺顯,偏重于基本樂理知識,不多涉及發聲原理、發聲方法,許多學生只會齊唱,不會兩個聲部合唱,獨唱的能力同樣缺少。
社會上有一種偏向,少年兒童五、六歲開始學鋼琴、小提琴、二胡很普遍,學聲樂的寥寥無幾。其實,這個年齡段的小孩酷愛歌唱,訓練他們的音樂感覺:音準、節奏、咬字、氣息、共鳴等,正是時候。藝術需要時間的積累、養成一種好習慣。不少家長受到號稱權威人士的告誡,少年兒童未變聲前不宜進行專業的聲樂訓練。音樂學院附中樂器專業從小學四年級開始招生,聲樂從高一開始招生。按照以往的思路,中小學生有十多年是處于待命狀態。實踐證明,這種固步自封、盲目設障,實為對培養聲樂新苗的誤解,是坐失良機。變聲前不宜進行高強度的訓練,不等于不能進行適當的訓練。
目前我國青少年中聲樂水準大大低于樂器的水準,聲樂界幾乎沒有與郎朗、李云迪、王羽佳、陳薩對應的人選。笨鳥先飛,聰鳥也要早飛。中小學音樂課本要充實,師資力量要加強,提升音樂課的主課位置刻不容緩。少年兒童、成人的音樂考級自一到十級與專樂文藝團體定級一到四級是反方向的,應將課余、業余考級的級別調整一下,由低到高十到一級,與專業的難度、含金量一致。
學習聲樂最好從少年兒童時代開始起步,如果錯過了這一時機,后會有期待嗎?從廣義上來說,人生任何年份都可引吭高歌。上海電站輔機廠一位電焊工1975年、39歲開始跟著錄音、唱片學聲樂,時常找歌唱家聽一聽,鑒定、指導一下。有一次唱給來上海演出的總政歌舞團李雙江同志聽了一首歌,李大師肯定他發聲法正確,比施鴻鄂唱得還要好。這位趙師傅學唱一年多后參加市級聲樂比賽,成績總在前十名之內。他的保留曲目是《馬兒快快走》、《拉網小調》、《毛主席的光輝把爐臺照亮》、《紅星照我去戰斗》等,唱的是原調,特別是高音挺拔、穩定、華麗,有震撼力。可惜的是,快要退休時他突發腦溢血搶救無效而離世,他的歌友許多已七、八十歲仍在放聲高歌,經常懷念他。
浙江嘉興王江涇鎮一位77歲的男高音張涌泉從年輕時期開始就愛好歌唱,正式學習發聲法從70歲開始。一開動發聲的器官,心情舒暢,渾身力量倍增,仿佛年輕了許多。張師傅學習歌唱鄭重其事、腳踏實地,新華書店里有關聲樂的書他都買一本,認真地讀,勤寫學習筆記;專門請了兩個老師:一個嘉興,一個上海;深知跟著鋼琴練聲的重要性,便經常到有鋼琴的親戚家練聲,保證音準、節奏的準確。
他記住老師的要言:初學者的吸與呼的肌群力量都是軟弱無力的,需強化訓練,需作深吸、真吸、反復吸,體會練“哈、哈、哈”氣息的靈活奔跑;張開口猛吸一口氣,并保持口咽腔同時張開的積極狀態練六個母音,特別是一個啊音。放開唱、放下來唱,這是發聲的靈魂、重點。全身激動、興奮,在氣息的支持下調控聲帶的張力、聲門的開合度,聲音能收能放,不撐、不擠、不飄。全身健康,發聲器官才能運用自如。學會休整,發現嗓音疲勞或有小的病變,立即噤聲或就醫,不要掉以輕心,不要大意失荊州,不要積勞成疾。失敗是成功之母,不爭一時,要爭三秋。氣通聲通,有人說你氣足、氣通,音準、節奏穩,聲圓、聲純,字正,低如流水、高如行云,則意味著你已進入了藝術的大門。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40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