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的精華與糟粕(三字經是糟粕文化嗎)
《三字經》你能背幾句? 我曾經挺自豪自己能背到“……子不學,斷機杼”。直到有一天發現5歲的外甥女竟然能通篇背誦,才知道《三字經》是很多幼兒園的和培訓機構的必學科目。真不明白,用這種幾百年前所謂的國學經典澆灌祖國的花朵,真的沒問題嗎?
孩子學習?對于所有的家長來,最關心就是孩子的學習,對吧?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成績呢?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因素有哪些?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影響孩子學習的主要因素有22條之多,家長你了解幾條呢?
《三字經》大概成書于南宋,作者不詳,或者說一直有爭議。此書在明清時期成為“網紅”讀物,是少兒識字的最基礎課本。舊版《三字經》共1145字,涵蓋了6大部分內容:
(1)強調學習的重要性;
(2)介紹需要學習的書籍及學習順序;
(3)介紹基本倫理;
(4)介紹天文地理;
(5)介紹歷史朝代變遷;
(6)用成功案例勸學。
從內容上看,《三字經》涉及的范圍很廣,內容比較全面。加上它三字一句的易讀文體,字義淺顯、易于理解的內容,使其能夠在眾多的蒙學教材中勝出,并流傳幾百年。
清朝來華的英國傳教士馬禮遜對《三字經》還大加贊揚,認為相比《千字經》《百家姓》及《幼學詩》,《三字經》是“四種小冊子中最有趣味的”。
現代語文學家張志公先生總結了《三字經》的幾個優點:
“拿文言的標準看,《三字經》的語言是相當通俗的,無論如何,比《千字文》通俗得多;除了個別的句子外,沒有勉勉強強硬湊字數、硬押韻的毛病。從句法上看,可以說得上是靈活豐富,包羅了文言里的各種基本的句式,既有訓練兒童語言能力的作用,又使全書的句子顯得有變化,樣式多,不枯燥。”
但是,任何一種教材都不可避免地有其時代特性。說《三字經》好,是與它同時代的其他啟蒙讀物相比較而言的。可相比今天的識字教材來看,《三字經》無論在識字效果還是義理傳遞方面,都已經落后太多太多。再繼續讓孩子學《三字經》,好比拿今天的教材讓千年以后的兒童學習一樣,讓人不可思議,而且對孩子也是一種傷害。
我們從兩個方面來剖析為何不應該再學習《三字經》。
首先說識字功能。
從教育的層面上說,兒童識字,是認字、閱讀與寫作三管齊下好,還是先大量學習常用字,再學習閱讀與寫作好?
顯然后者要比前者好。因為兒童沒有掌握一定數量的漢字前,根本無法進行整句整段的閱讀。這與沒學會走就想跑一樣,是一個很淺顯的道理。
民國時期的小學國文課本多按前一種方法編寫,我們當代的語文課本則按后面的方法編寫。值得肯定的是,以前《三字經》的教學過程,不僅要求學生會背、會讀,還要會寫,正是先大量識讀常用字的路數。不過,好像也只能那樣教,總不能只要求學生會背就完事了吧?
但是,這并不能說明《三字經》就適合作為少兒啟蒙讀物,現行人教版低年級語文教科書在易識、易讀方面比《三字經》更有優勢,且內容貼近當代兒童的生活實際,用由易到難的字形變化,配以色彩鮮艷的圖畫,字不離詞,詞不離句,有豐富的趣味性、游戲性和互動性,易學難忘。這樣功能齊全的課本和《三字經》,哪一個應該成為識字教材,自然不言而喻。
再說說義理方面的內容。
《三字經》之所以能夠堂而皇之地進入教材行列,是戴上了《國學》和傳統文化教育的帽子。遺憾的是,《三字經》宣揚的很多“義理”,與當今社會并不相符。
如“蔡文姬,能辨琴;謝道韞,能詠吟;彼女子,且聰敏;爾男子,當自警”。這是告訴孩子,人家女子都那么厲害,你們男子要更努力才是。——這仿佛在說,女人比男人厲害不是正常現象;作為男人,不能被女人超越。這不是很明顯的在歧視女性嗎?
還有,“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彼雖幼,身已仕,爾幼學,勉而致”。
“劉晏七歲為官”是一個很特殊的案例,寫入教材中讓學生學什么?學他當神童?學他七歲當官?顯然都不妥。而且,扒一扒劉晏的故事,會發現他是靠給唐玄宗歌功頌德獲得賞識,以及大搞政治投機才得以上位,官品、人品都沒什么可學習的地方。
而且,《三字經》教導學生應讀的經典只有經、史、子三種,好像中國的文化典籍除了這三種,再無可讀之 物,這種論調豈不怪哉?再者,其全文超過三分之一的篇幅,都在說該學哪些儒家經典和要了解的朝代更迭史。結合歷史來看,這正是科舉制度下對士子們最基本的要求,根本不符合現代社會的需要。今天再讓孩子們誦讀這樣的內容,益處何在?
《三字經》還有一些自相矛盾的語句,如“蘇老泉,二十七。始發奮,讀書籍”,是說蘇洵小時候不想讀書,到二十七歲才知道努力讀書,最終成才。這個例子會讓孩子想:我是不是也可以不讀書,長大了再讀呢?
本來想勸導孩子讀書,結果可能適得其反。
另外,《三字經》中有些概念只留存在我國古代文化史中,對今人已無價值,無須學習。其中,“三才者,天地人”中“三才”,只是《周易》中的概念,是先民對世界的一種極簡單粗糙的認知,經常在卜卦、算命中出現,普通人平時很少用到。人類對世界的了解,對未知的探索,早已超越“三才”的局限,繼續給學生灌輸”三才”的理念,實屬不 宜。
其他類似“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等內容,更是毫無疑問的糟粕。
綜上所述,想讓孩子學識字,《三字經》確實不適合,家長也切勿再被培訓機構蠱惑,相信它是什么國學經典了。
可是有時候家長也確實無奈,我的一位朋友最近就很煩惱。
他兒子上的幼兒園把《弟子規》《三字經》《百家姓》等所謂“國學經典”作為日常授課內容,每天必學。朋友是老師,非常反感給孩子強行灌輸這種糟粕。轉學吧,這家幼兒園是離家最近的,也是周圍幾所幼兒園硬件最好的;不轉吧,總不能每天孩子回家后告訴他,你學的是糟粕,不要信?這不把孩子搞得精神分裂才怪!眼看著還有兩年多的煎熬,朋友非常苦惱,經常和我倒苦水:學這種國學,到底是想教孩子識字,還是讓幼兒園看起來高大上?什么識字本不好,非得學這種爛東西?!
唉,如今“國學”盛行,我們又有什么辦法呢?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46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