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厭學,我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經歷。本來學習動力應該是最強的,學習是唯一的出路。但是慢慢的,學習動力越來越弱,然后慢慢的就成了倒數第一。甚至到最后,自己完全不想學了。是因為他感到太枯燥,太無聊。所以他就覺得學習太無趣,太辛苦。而且他認為學習很枯燥,他就會想要放棄,慢慢的就會對學習失去興趣。
到了初二以后,就不想學了,有時候就想去玩。因為孩子們認為,他不想去了,學習很累,以后想學習就很難了。
最開始孩子是拒絕去玩的,后來看到別人玩的時候,他就很想去,他覺得去玩并沒有意思,只是為了讓大家都玩,他就開始了抵抗。
孩子之所以不去上學,最根本原因是因為他的社會交往和人際關系出現了問題。
我們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要做到兩點,一,為孩子創造良好的社交環境,二,為孩子創造社交的機會,不要逼迫孩子去上學。
如果孩子在社交中遇到困難,首先要接納孩子,不要嘲笑孩子。
第二,做孩子的朋友,不要總是指責孩子,學會幫助孩子,同時也要理解孩子。
當孩子出現厭學的時候,首先要做的就是理解孩子,跟孩子一起分析厭學的原因。
首先要讓孩子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情,不是父母的責任,也不是父母的事情。
其次,不要過多的嘮叨,有時候可以適當的放手,但是不要過度的關注,讓孩子自己去面對學習,這樣孩子就能接受了。
第三,家長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過多的指責孩子。
前不久熱播劇《小歡喜》中的宋倩和英子的關系,可以說是很好的親子關系。
宋倩對英子說:“我都是為你好”,因為她把學習當做了媽媽的事情,而英子則是個情緒的“受害者”,因為學習而感受到了媽媽的壓力,即使她坐在一起,也是各自玩各自玩各自的手機。
盡管她每天都會告訴孩子,學習是自己的事情,我每天這么忙,都是為了你!可是你每次都在玩,根本無法做到好好學習。
這種錯誤的溝通方式,會讓孩子慢慢的對學習失去興趣,也會讓孩子產生厭學的心理。
3、家長不斷地催促,讓孩子壓力太大
孩子明明在學習上,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成績卻提升不明顯,孩子會逐漸對自己失去信心,認為自己天生就是笨的,天生就不適合學習。
當孩子對自己失去信心的時候,孩子的內心深處,就會有一種深深的挫敗感,從而引發一系列的心理疾病。
長時間如此,孩子內心就會變得越來越不自信,不敢在任何人面前展現自己,總是躲躲藏藏藏,不敢向任何人展示自己。
其實孩子在面對外界壓力的時候,內心就會變得越來越不自信,會把自己藏起來,從而變得很沒有主見,非常的怯懦。
孩子自卑的時候,孩子往往容易封閉自己,不愿意和別人交流,很有可能會造成性格上的缺陷,讓孩子的未來生活也受到影響。
結局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孩子都有自卑心理,更何況在父母嚴厲式的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孩子。
孩子因為害怕和別人說話,久而久之,內心就會變得內向,變得孤僻,因為在他的心里,害怕說錯話,所以他們總是小心翼翼,不敢開口,生怕別人對自己指指點點,生怕自己說話不對頭。
孩子總是習慣性的去討好別人,就算別人表現出對自己不舍,也只能默默的承受,久而久之,孩子會變得沒有安全感,有時候甚至會成為一個討好型人格,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很不利的。
結局三:使得孩子的成長受到影響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做“標簽效應”,可以通俗一點說明孩子的成長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標簽效應的效應的主要表現就是:孩子會對某種標簽,不自覺的去接觸,從而產生內心深處的排斥,最終將這種標簽化作自己行動的動力。
這個效應也叫“羅森塔效應”,簡而言之,就是通過給孩子貼標簽,強化這個行為,就能夠使得孩子更加的接近這個標簽所展示的標簽所代表的事物,進而有可能產生逆反的心理。
其實人的行為背后都有正面的驅動力,孩子會朝著那個方向去努力。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有些家長過于心急,并且帶有強烈的焦慮情緒,反而適得其反。
首先,孩子就像一株植物,習慣了朝著它生長。
其次,就是家長的焦慮情緒。
在教育中,有很多家長總是看到孩子的不足,而這種焦慮的情緒會讓孩子非常的不自信。家長的這種焦慮情緒其實就是對孩子不自信的一種表現。
孩子如果因為家長的焦慮情緒對自己沒有辦法,那么就會很難產生一種“對不起”的心理,他們很容易產生自責的心理。
他們將自己的失敗,歸結為自己的無能,同時也會對自己的家人進行指責。
同時,當家長對孩子不滿意的時候,他們也會選擇在潛意識中認可自己的無能,將這種自卑作為自己心理壓力的一部分。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51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