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學孩子適合看的書:
1、豆瓣書評
當孩子在學習中遇到問題時,如果不是孩子性格問題,那可能是孩子父母沒有花時間陪孩子一起探索答案,或者孩子被其他父母安排沒有自己的事情安排。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2、給孩子最好的愛和教育,幫助孩子成為一個熱愛生活的人,擁有和世界交手的能力,擁有自己的人生。
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以后能成為一個高情商的人,能夠自己的人生更多的選擇權,能夠更加地選擇。
但很多時候,情商低,讓我們看不到未來的方向,因此,父母在養育孩子的時候,就需要給孩子制定一個正確的引導。
那么,這里就給父母們推薦一套培養情商的繪本《我不喜歡生氣》
。
這套書是針對兒童心理學的經典著作,由美國知名心理咨詢師,渡邊淳一編寫,作品入選《我不喜歡生氣》、《我不喜歡生氣》、《我不喜歡被人打招呼》、《我不喜歡被別人沖著拍》等6冊。
書中不同的插畫風格,卻都來自于孩子的日常生活,以及父母們的解讀,在每一冊中都有不同的引導。
比如當孩子在打鬧游戲的時候,父母可以在游戲結束后,對孩子說:“我們做游戲的約定好嗎?我們有沒有什么需要我們幫助的呢?”這樣既能夠讓孩子學會合作,也能夠讓孩子更加獨立。
父母在和孩子玩耍時,總是會把自己當成權威,但是當孩子們稍微有一些“反抗”,父母就會急于去糾正孩子的行為,進而想要孩子變得更加獨立。
而父母的這些好心,在孩子看來反而成了“控制”。
所以,在親子游戲中,父母們很難當成“權威”,而是要扮演孩子們的“同伴”,跟孩子們在一起進行游戲,這樣不僅能提升孩子們的自信心,還能鍛煉孩子們的社交能力。
最最重要的是,父母可以利用自己的經驗,用積極的語言引導孩子的行動。
(3)不要試圖控制孩子,給孩子自主選擇的機會
上面提到過,兩歲孩子的叛逆行為是他們反抗父母的一種表現。
雖然這種反抗是出于強烈的自尊心,但我們要認識到,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行動意愿。我們要做的,就是讓他們感受到自己被尊重。
如何用不吼不叫的方式和孩子交流
1.多溝通
孩子雖然小,但他們也有自己的思想,我們要多與孩子溝通,學會理解他們。
學會傾聽孩子的想法,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孩子。
2.信任孩子
孩子需要的是信任,而不是懷疑。孩子犯錯誤時,父母要給足夠的信任,孩子需要的是幫助,而不是指責。
當孩子犯錯誤時,父母要做的是,“對事不對人”,學會信任孩子。
3.正確看待孩子的“無理取鬧”
我知道我媽媽是一個很好脾氣的人,但你總是動不動就發脾氣,當我發脾氣的時候,她經常是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有時候,我甚至還會因此沖她吼叫。
每當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很心疼她,也很擔心她的未來,在孩子的心里,我總是想著他以后怎么辦,總是想讓他不要那么任性,盡量少發火。可是,好像這樣的想法也并沒有在一夜之間就被打破。
要知道,我們沒有教會孩子怎么去表達、去溝通、去討好父母、去道歉,我們很難看到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和需求,也無法看到真實的孩子和父母的心聲,這個時候,我們需要覺察,在這些表面看似不經意的細節中,孩子有沒有真正的成長呢?
孩子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呢?
我細細品味其中。
這里有一個重要的內在因素:
是創傷性思維。
這種情況是因為孩子遇到打擊或者打擊就不想去面對,他的潛意識里,并不知道該如何去面對,所以潛意識里就會否定自己。
所以,父母一定要學會將這種“批評”轉化為“鼓勵”,讓孩子勇敢去面對,自己解決問題。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引導孩子說一說:“看到這個片子,你有什么感受?”
或者問孩子:“你為什么不想讓我們幫你?”
孩子會發現,我們和他的思維都是一樣的,在他們的心中,父母就是最厲害的,父母是依靠的,而自己的能力又是有限的。
所以,無論他們選擇了哪種解決問題的方式,都會被父母所認為是“麻煩”,于是,他們會選擇躲避問題,不敢面對問題,甚至更加退縮。
正如開頭提到的孩子一樣,他們只會跟父母說:“我這是為你好,你為什么不聽?”
他們只會用自己的強勢,不斷否定我們的決定,用自己的認知和道理來批判我們,才是“安全”的,是“愚蠢”的。
3、尊重孩子,不代表“有條件”
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吃得好、穿得好,在孩子還沒長大的時候,就對他說:“你要聽話,要乖,要不然我就不愛你了”。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55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