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厭學癥該不該休學?我認為應該。休學之后,孩子該不該復學?休學之后,孩子該不該復學?休學之后,該不該復學?
學習固然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孩子自身的學習狀態。
現在,很多孩子休學后,不想學習,家長往往心急如焚。其實,這種事情,家長不必過于擔心。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1) 不要簡單粗暴地送孩子復學。
不要簡單粗暴地送孩子去學校。如果孩子因為厭學情緒導致休學,家長必須讓孩子復學。如果家長在送孩子去學校的過程中,對孩子的態度過于惡劣,會讓孩子更加抗拒去學校。
(2) 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學習壓力。
當孩子因為學習而經常受到老師的批評指責,會讓孩子對老師產生畏懼感。同時,當孩子因為學習而經常受到老師的批評指責,孩子就會對老師產生抵觸心理。慢慢的,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就會受到影響。
(3) 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學習壓力。
當孩子因為學習壓力而產生厭學情緒的時候,很多家長總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好好學習,將來找個好工作。如果孩子達不到自己的要求,家長甚至還會把孩子送到學校。這樣一來,就會導致孩子害怕上學,因為在學校里,每一天都要學習。
當家長對孩子有高期望的時候,孩子就會有一種挫敗感。這種挫敗感會讓孩子更加地害怕上學。同時,這種情緒的延續會影響到孩子成年后的工作和生活。
所以,家長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學習壓力。在孩子成年之前,盡量讓孩子多參加一些活動,讓孩子在活動中體驗到快樂。在孩子成年以后,他還想獲得更多、更多的自由,那就要學會承擔和完成自己的責任。
3.給予孩子適當的成長空間。
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內心正處于“我是誰”和“我喜歡我自己”兩個概念。這兩個階段是孩子從童年向成年過渡的時期,他們通過自己獨立地嘗試和探索,逐步形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當孩子慢慢走向獨立,自我意識也會隨之茁壯起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叛逆期”。
所以,這時候孩子的表現與我們的教養方式有很大的關系。比如我們過于嘮叨、訓斥和指責,孩子往往在青春期會表現出負面情緒,進而影響到自我意識和自律的形成。
如果我們想讓孩子學會什么,首先我們就需要先做到我們自己先要先成為一個非常積極向上的人,孩子自然會被影響,自然也會被潛移默化地被感染。
三、有界限感的家庭
我們之所以會為孩子的“叛逆”感到焦慮,無非就是想要跨越過去所帶來的這種焦慮,明白規則的重要性,建立界限感,還要給孩子安全感。
這種安全感來源于父母對孩子的無條件的愛,當愛和安全感同時建立時,規則才能成為規則,而不是束縛。
有界限感的家庭,才會培養出有規則意識的孩子。
這種有界限感的家庭,不會過分的控制孩子,也不會過分地嬌慣孩子,他們在家庭中的地位是遠遠大于一切的。
有界限感的家庭,才會培養出有界限感的孩子,這樣的孩子將來才會更有創造力。
沒有界限感的家庭,也就沒有規則感的家庭,家庭教育就會出現混亂現象。
心理學專家李玫瑾就曾在講座上談到過一個觀點:
“孩子的問題,往往都是成年人造成的。孩子的每種行為和心理,一定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系。”
父母不懂得孩子的心理,只知道一味地嘮叨、指責、抱怨,這樣的孩子長大后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而孩子不懂得如何與人相處,更不懂得如何跟父母相處,等孩子長大后就會出現各種心理問題。
所以,沒有界限感的父母,常常會缺乏育兒知識,以自我為中心,為孩子制定各種規則和目標,導致孩子的事事都要依著父母的意思去做。
如果說,這個世界上存在的所有的愛都是為了孩子,那么,如何才能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是每個父母都要去認真思考的問題。
那么,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未滿十八歲”的孩子應該怎樣度過“十八歲”這個階段呢?
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主要取決于家庭教育
這個時期的孩子,有著強烈的自我意識,他們需要被尊重,被認可,被肯定,但他們更需要被重視,因為他們正在建立自己的人格。這一時期的孩子會變得易怒,不聽父母的話,會頂撞父母,這些都是他們成長中的必經之路。
1、青少年不聽話,多半是因為父母太啰嗦
青春期是每個人必須經歷的過程,就像拔河,它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不要太過啰嗦。如果父母太啰嗦,反而會給他們造成一種心理壓力,覺得自己被控制的感覺,很不安全。所以,他們只敢“出風頭”,不敢有自己的主見。
2、父母對孩子過于寵溺
當孩子在很小的時候,父母就竭盡所能地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即使是不合理的,也會盡量滿足。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62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