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厭學的背后到底在厭什么?
為什么突然出現這樣的現象?
明明是在好日子,偏偏心情糟糕的時候,這種莫名其妙的心情,還真是讓人崩潰啊!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雖然我們可能沒看見厭學的具體的具體表現,但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孩子們的厭學,大都是在學習中遇到了困難,如果不能及時解決,必然會對孩子們的未來造成影響。
在知乎上看到這么一個問題:“孩子考試成績差,和老師頂嘴怎么辦?”
其中點贊最高的回答是:好好溝通,聊點什么,才能解決問題。
那么,怎樣跟老師溝通呢?為什么自己會有這種感覺?
為什么平時不喜歡,考試的時候腦子里就是空白?
為什么這種溝通交流方式很粗暴?
當你問了孩子,孩子可能會說:“不是我的錯,而是老師不喜歡我。”
你可能會說:“是的,老師不喜歡我,他是比較軟弱的那種。”
有時候,我們帶著情緒去和孩子溝通,往往會陷入“你不聽我的,我不管你”的論斷。
其實,你可以這么想:“是他的事兒,你還是我們的事兒吧!”
我們要先和孩子溝通,說出他的心情、感受。如果我們只是單純的評判他的行為,那么孩子很可能會朝著你的指責和對立面,朝著不聽你說話的那方面想。
02
冷靜下來,別著急吼罵孩子。
很多時候,當我們被孩子惹得情緒失控的時候,往往都是大腦處于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即“杏仁核”和“憤怒本能”。
當人產生憤怒情緒時,大腦會分泌一種叫做“杏仁核”的化學物質。
為了讓人的情緒平穩,大腦皮層會下意識地釋放情緒,讓人變得平和。
但在這種深呼吸之后,理智腦波就會降低,這個時候就需要更加敏銳的“嗅覺智能”來幫助人們擺脫情緒。
嗅覺智能的降低,就意味著大腦當下的功能沒有達到最高水平,所以我們容易變得焦慮、憤怒、暴躁。
另外,當父母在處理和孩子的關系時,也會呈現出一種極端的狀態。
如果家長經常性地對孩子發火,孩子的精神狀態就會變得異常緊張,情緒低落。
有的家長經常責怪孩子,會找一些視頻資料和心理學視頻給孩子看,孩子因為恐懼,自己不知道該怎么辦,就很害怕面對家長的指責。
而孩子一旦出現焦慮的狀況,就會像是被困住了的鳥籠中,無法自拔,甚至會變得焦慮、暴躁、憤怒。
特別是在和孩子相處時,如果孩子有情緒起伏變化的情況,家長更是如此,就更加容易出現問題了。
當孩子出現焦慮的情況時,家長應該如何應對?
1、接納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有情緒起伏的時候,家長不要急于對著孩子發脾氣,這是孩子在發泄,家長要學會接納孩子的情緒,畢竟孩子的成長有快有慢,有快有慢,家長不要急躁,要給孩子時間去適應。
2、讓孩子做他喜歡做的事情
家長要多和孩子做游戲、一起做手工、一起閱讀、一起玩游戲,家長要學會聆聽孩子的內心,理解他們,學會接納孩子。
3、讓孩子多進行戶外運動
當孩子出現焦慮情緒時,家長可以讓孩子多做一些戶外活動,比如跑步、打羽毛球等,幫助孩子強身健體。
4、多讓孩子去結交朋友
多交朋友可以使孩子的心理變得積極,變得陽光,自信。
5、教孩子學會傾訴
遇到困難的時候,學會求助別人,不要把負面情緒憋在心里,而是積極面對生活中的問題。如果有困難,向親人傾訴,而不是逃避。告訴自己,遇到困難是一種正常現象,積極面對,不要回避。
所以,當孩子感到焦慮時,父母要學會以身作則,不要讓孩子長期獨自承受焦慮的情緒,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這里的快樂不是指物質的匱乏,而是精神的富足。
所以,面對疫情,一味地讓孩子待在家里,更不要忘了提升孩子的心理素質。
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快樂的童年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階段,如果在童年期不快樂,成年后就很難快樂,最健康的人是抑郁癥患者。
不要把孩子的幸福和快樂等同于天要缺失了
美國心理學家喬納森·薩提亞德博士認為:“一個人的個性化世界將會成為他的童年的主要版本。”
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關愛和愛,父母要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才能給予孩子更多的關心,讓孩子在快樂中成長。
父母的正確教育,是對孩子最好的愛,培養孩子成為一個人格健全的人,是父母的責任。
讓孩子擁有幸福的童年,是每個父母都需要用心去做的一件事。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幸福,父母才能安心。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權刪除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66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