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厭學因為你做的太多
2021年12月2日,四川成都,一位6歲的小女孩,媽媽在商場里逛超市時忽然不小心把手上的飲料打翻了。孩子媽媽很生氣,就對著女兒喊道:“我和你爸都是做生意的,怎么搞成這種,你不聽話,看看家里的小祖宗,還在亂跑,趕緊拿把刀嚇唬嚇唬一下!”女孩怯生生地看著媽媽。媽媽不敢生氣,連忙道歉,說自己平時沒好好教孩子,甚至想用“嚇唬”的方式嚇唬孩子,其實這都是不對的。
試想一下,孩子一見到你,就會害怕,一見到你就擔心。那父母都知道孩子調(diào)皮搗蛋不好,但對于孩子來說,“嚇唬”顯然是一種傷害。
點咨詢免費領(lǐng)取《左養(yǎng)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心理學家說,父母的恐嚇對孩子的傷害是非常大的,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而且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用一些嚇唬孩子的方式,孩子會產(chǎn)生恐懼心理。
當孩子接觸到比較多的語言的時候,就會因為恐懼而對語言進行反抗,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不值得被愛。所以,如果父母平時對孩子語言的恐嚇式教育,其實并不能很好地幫助孩子。
2、通過打罵的方式,讓孩子害怕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懲罰不是最終目的,它更像是目的,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你一定要知道,孩子是用這樣的方式跟你相處。
打罵的方式,讓孩子害怕,但是畏懼并不是有效的,它只會讓孩子的內(nèi)心越來越遠離你。
一個人之所以不愿意和父母親近,就是因為他的心被恐懼占據(jù)了,不敢靠近父母。
而恐懼背后,他是因為擔心失去父母,不被父母接納,不被父母欣賞。
2、學會傾聽,不打斷,不指責
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當孩子有需求,你需要他/她的時候,你要學會傾聽。
當你試圖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時,你需要回應(yīng)孩子的需求。
傾聽和回應(yīng),是在向孩子傳遞自己的信息:你很重要,我是愛你的,我會認真聽你說話,我不會發(fā)火,也不會隨意打斷你。
有時,當我們不能表達自己的感受,或不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或者無法讓別人理解自己時,請不要急于求成,先放下身邊的事情,認真傾聽,不要急于評價。
傾聽是了解孩子的最好途徑,只有愿意傾聽,才能真正地了解孩子。
當父母學會與孩子共情,孩子就會感覺到,父母對自己的愛是無條件的。
第二、理性溝通,共同商定規(guī)則
這一點是很多父母們?nèi)菀缀雎缘?只要孩子不愿意跟你說就不是合格的父母。
為什么?
因為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就應(yīng)該考慮到底什么是對孩子的要求?是不是真正地將孩子培養(yǎng)成了我們期望的樣子,但我們其實有時候卻忽略了孩子自身對于規(guī)則的渴望。
同樣是家規(guī),我覺得每個孩子都有家規(guī)。
孩子對于規(guī)則的要求是有自身行為準則的,只有讓他知道自己違反了規(guī)矩能得到什么樣的獎勵,孩子才會乖乖遵守這個規(guī)矩。
第三、讓孩子明白規(guī)則的意義
俗話說:言傳身教。父母給孩子立規(guī)矩要從一點一滴做起,別把你的言傳身教丟到孩子面前。
如果你總是在孩子面前控制不住自己的言行,怎么能要求孩子成為一個自律、懂事的孩子呢?
方法一:用堅定的信念去感化孩子
教育家杜威曾說過:“教育并不是一件‘訓(xùn)斥’、懲罰、說教、講道理’這樣的話,而是應(yīng)該用堅定的態(tài)度去教育、去感化。”
教育孩子,是一個細水長流的過程,爸媽要有足夠的耐心,這樣才能和孩子做好溝通。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67237.html